首先,在日本經濟強盛時期,也是有一大批歐美學者來日本高校就業的,特別是年齡大的過來撈金 補貼養老費。而現在除了東大和京都,你很少能看到日本高校有國外頂級老年學者的存在了。經濟和科技相輔相成,日本科研界的情況:
1.科研跟經費相關性,日本在高速發展期後經歷了“失落的30年”,在1995年,日本的gdp約5萬億美金,達到了美國的70%,人均世界第五,是美國的1.5倍,世界500強149家,部分基礎科研和多項應用型科研超越美國,後因房地產泡沫破裂和生育率斷崖式下降導致的消費降級,大量的日本企業家帶資移民,頂級科研工作者移民美國(好幾個是後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的經濟也在不斷 地下滑,如今世界500強僅剩53家。
圖片來源:Pixabay
最直觀的就是,目前日本除了頂級高校的經費,二十位後的高校經費不少只有幾億日元,而在黃金時代日本高校的科研經費世界頂級。也就是說,日本高校的科研環境一直在退步。
2. 日本的年輕人普遍沒有科研興趣,準確來說,在失落的三十年中,日本的年輕人特別是男性對於什麼都沒有太大的興趣。
比如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日本的女權運動高漲,男女對立的情況非常嚴重。女性普遍不願意接 觸收入不高的男性,前期拜金思想非常嚴重,後期長時間透過各種消費主義pua日本男性,隨著日本經濟下滑,內卷加劇,大量的日本女性失業找不到工作,而男性在長期被打壓和失業潮中形成了統一陣營選擇和日本女性“割裂”,放棄慾望,選擇投身二次元和遊戲,對於它們的熱情遠高於異性。隨後是女性妥協,選擇“迴歸家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表示為了結婚願意當家庭主婦,相夫教子。所以你會發現,日本女性審美,從“平成新女性”的獨立,精明,幹練,又倒退回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小巧,可愛為主體。
圖片來源:Pixabay
這和科研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有了解過日本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的就讀情況,你會驚人地發現,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越來越多,日本本土的年輕人讀研僅僅就是為了“緩衝就業”,讀博的興趣寥寥。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一個國家男性如果失去了原始的慾望,不管是科研還是經濟,都是“失落的”。所以這些年你再去看,日本本土年輕一代的科研成果是很薄的,遠沒有老一代厚重。
3. 日本的科研界有森嚴的等級制度,有門閥,這也是阻礙現在日本年輕學者發展的重要原因。
日本學者待遇不錯,在日本一個實驗室普遍只有一個教授,一般要教授退了,副教授才可以頂上。教授的權威是很大的,能命令式的計劃所有流程。所以在日本讀博,並不是一件特別輕鬆自由的事 情。年輕學者在日本高校就職相對於美國和中國高校就穩定不少,非升即走情況很少,但助理教授 到教授之間的收入差距並不是太大。
不過年輕的日本學者需要看老年學者的臉色,經費支出,各種要素,指標,經濟條件好的情況下無 所謂,當經濟拮据了,就會出現本土年輕學者流失。
所以這些年,日本高校的年輕華人助理教授越來越多。對,你沒看錯,日本高校的中國年輕學者面 孔越來越多。雖然大多不是頂尖中國年輕學者,但是為了避免內卷,不少中國籍的年輕學者選擇在 日本就業。
但日本年輕科學家流向美國的越來越多,雖然一直以來就沒少過,相比於歐洲和澳大利亞顯然多得多。
4. 日本科研界並不太注重論文的影響因子,沒有太強的功利體系支撐,所以很多教授並不急於出成果,做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跟興趣的關係很大。很多教授在一個小圈子裡搞了一輩子也沒什麼成果,一有就撈了一個大魚。
這種科研氛圍對過去日本科技發展還是很有幫助的。但是,隨著門閥加深,又沒有好的科研經濟環境,留住和培養頂級學者難度就非常的大,畢竟大部分科研是一個燒錢的過程。
圖片來源:Pixabay
再來談談這種現象,其實直白一點說,我們中國科研界對於日本中老年科研人才吸引還是來源於經費支援,並且能提供一大批年輕的科研助手消耗,中國科研現在就處於一種專項專攻的狀態。集中財力砸世界成名科研人才,大部分的本土青年學者是很難分到一杯羹,所以發達國家年輕學者主動流入不太可能,而且也卷不過中國年輕人。功成名就後再回來的學者和畢業就幹回來的比,顯然優勢要大不少。也就是說,這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兒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越來越多的世界成名學者,來到中國的沿海地區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杭州灣就業是大勢所趨。當然,從日本的經驗來看,一切都建立在我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
文章來源:知乎作者“一言難盡”,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絡我們刪除~
免責宣告:所載圖片內容素材來源於網路和微信公眾號公共圖片庫,由化浪進行編輯整理。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態度。本文僅供參考、交流。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