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發現周邊有一些自助售貨機,每天似乎也沒有看到很多人買,但商家也沒有搬走?從外表上看好像是虧錢的,商家難道心裡沒有這筆賬嗎?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呢?
其實這是一個認知侷限,我們只看到了即得東西。
舉一個其它的例子類比一下,或許你就懂了。
在德國,也有類似於上述這樣的看似費力還賠錢的事,那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德國公廁。德國政府規定,城市繁華地段每隔500米就需要有一座公廁,而道路上必須每隔1000米就應該修建一座公廁,總的算下來整座城市擁有公廁率要達到500-1000人一座。這樣的規定下來沒多久,政府就舉行了一場拍賣會,拍賣的是柏林公共廁所的經營權。
試想一下,這種廁所類的公共設施對商人來說,每天沒有多少收入,但還要花大力氣大價錢來投入到清潔維護中,這放在哪裡都是不划算的,賺錢就不要想了,賠錢也是正常的,所以沒有人想接這樣的燙手山芋。
但當時卻有一個人接下了,他就是後來的德國廁所大王漢斯·瓦爾,在他接下的時候還曾放下豪言:我敢接,而且承諾免費服務。
是什麼東西扭轉了後來的局面?畢竟當時很多人覺得他瘋了。那個關鍵點就是廣告效應,自從接下公廁後,漢斯·瓦爾將廁所從一個人人避而不及的地方變成了一個時尚場地,請來義大利、日本的著名設計師,按照不同的風格和外形設計出“智慧型”、“挑戰型”等不同的廁所產品,內部擺設、外部牆體、包括衛生紙等各個地方在這些設計下都變成了一個個獨具創意的廣告。
而這些公廁基本上都位於商圈、機場、旅遊景點等這些人來人往的比較繁華的場所,所造成的廣告效應也是很多品牌喜聞樂見的,所以雖然廁所是免費的,但廣告的收益已經讓漢斯·瓦爾年入過億。
免費的廁所,收費的廣告,不僅沒有賠本,身價還水漲船高。在回頭望一下現在的自助售貨機,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比如農夫山泉的自助售水機,鍾薛高的自動雪糕販賣機,這樣的自動售貨機往往擺在辦公寫字樓、公共服務區等比較顯眼的地方,既起到了一個點位的作用,也相當於打了一個長期的廣告,廣告效果還要比其它室外廣告效果好。
所以賠本是不太可能的,既能省成本還能做宣傳才是真!自助售貨機本身的特性尤其適合當廣告的載體,所以目前市面上很多企業已經開啟掘金模式,最近的環保袋發放機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