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位於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腸,與脾以膜相連。胃又稱為胃脘,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的部分稱為中脘。賁門上連食管,幽門下通小腸,是飲食物進出胃腑的通道。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互屬絡而成表裡關係。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納和腐熟水谷。
胃主受納水谷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胃主受納水谷,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水谷的功能,這點和生理學基本相同,中醫認為飲食入口,由胃接受並容納於其中,故胃有 “太倉”“水穀之海”之稱。由於機體精氣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賴於飲食水谷,故胃又有 “水谷氣血之海”之稱。胃主受納,既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又是飲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礎。因此,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可從食慾和飲食多少反映出來。
胃主腐熟水谷
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水谷,指胃氣將飲食物初步消化,並形成食糜。容納於胃的飲食物,經胃氣磨化和腐熟作用後,精微物質被吸收,並由脾氣轉輸至全身;而食糜則下傳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胃氣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須與脾氣運化相互配合,唯有納運協調,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進而化生精氣血津液,供養全身。故脾胃合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飲食營養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胃的生理特性有二:其一,胃主通降。胃氣具有向下運動以維持胃腸道通暢的生理特性,具體體現於飲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洩過程中:飲食物入胃,胃容納水谷;經胃氣消化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傳小腸;進而食物殘渣下傳大腸,燥化後形成糞便,有節律地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了胃腸虛實更替的狀態,這是由胃氣通暢下行作用而完成的。胃氣通降是胃主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氣不降則出現納呆脘悶、胃脘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等症。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出現噁心、嘔吐、呃逆、噯氣等症。胃氣下降與脾氣上升相反相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升則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食糜糟粕得以下傳。脾胃之氣升降協調,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脾胃並居人體之中央,為臟腑氣機升降的樞紐。脾氣升則肝腎之氣皆升,胃氣降則心肺之氣皆降。胃氣不降,可影響心火和肺氣的下降,在腹脹、便秘的同時,可伴見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牙齦咽喉腫痛等病變。如 《素問·逆調論》有 “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論。
其二,胃喜潤惡燥。與脾喜燥而惡溼相對而言,胃有喜潤而惡燥的生理特性。胃為陽明燥土之腑,賴陰液滋潤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納腐熟,不僅依賴胃氣的推動,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潤。胃中津液充足,則能維持其受納腐熟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為陽土,其病易成燥熱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損。所以,臨床治療各種疾病,強調保護胃中津液。即使必用苦寒瀉下之劑,也應中病即止,以祛除實熱燥結為度,不可妄施,以免化燥傷陰。
可以說中醫的胃與生理學上的胃幾乎沒有任何差別,但相對而言中醫的胃包括了一部分生理學上小腸的功能,對於生理學來說胃是人體消化的初步加工,具體的消化功能則由小腸來完成。不過雖然如此,也僅僅是極小的差別。
我是中醫韓峰,一個立志於科普中醫,傳播中醫的中醫人!想學習更多中醫知識就來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