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磁灶窯醬釉龍甕
泉州網11月11日訊(記者 張素萍 通訊員 吳金鵬 陳思 慄建安 文/圖)在晉江磁灶鎮“磁灶窯:宋元泉州的外銷陶瓷生產基地”主題展示館,有一種特色外銷瓷曾漂洋過海,在傳入東南亞後身價倍增,甚至被印尼、汶萊、菲律賓等國家的土著部落視為神秘聖物和財富象徵,得到珍藏且世代相傳。這種外銷產品名為龍甕,因在甕肩或腹部堆貼蟠龍而得名。近日,記者走進展示館,揭開龍甕的神秘面紗。
“南澳一號”沉船出水的磁灶窯龍甕
東南亞土著部落
用龍甕進行甕棺葬
清乾隆版《晉江縣誌》曾記載:“瓷器出磁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甕之屬,甚饒足,並過洋。”
“這裡的‘過洋’就是到南洋,即東南亞各國。”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金鵬介紹,自宋以來,磁灶窯大量生產的龍甕從泉州港出發銷往東南亞國家及地區。最初,龍甕用於盛水或裝食物及其他東西,在傳入東南亞之後,對當地土著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由於地理、歷史和民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東南亞相對閉塞的土著部落裡,一直保留著原始宗教,比如鬼魂觀念的祖骨崇拜和鬼神崇拜,“龍甕輸入原始部落後,與這些原始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宗教迷信活動”。
原來,自古以來,菲律賓南部和北加里曼丹的一些居民就用龍甕進行甕棺葬,或稱“洗骨葬”。明代張燮《東西洋考》的“文郎馬神”條,曾描述北加里曼丹的甕棺葬:“及通中國,乃漸用瓷器,又好市華人瓷甕畫龍其外(者),人死,貯甕中以葬。”
根據相關學者分析,洗骨葬是東南亞古代文化特質之一,也是原始的葬式。在菲律賓和北加里曼丹,部分土著居民還存在“甕崇拜”的習俗,他們對龍甕推崇備至,甚至把龍甕與聖物崇拜結合在一起,並賦予了龍甕一種神秘的使命和生命形態。菲律賓部分地區至今仍流傳著關於龍甕的奇聞逸事,他們每年還要舉行聖甕節(當地稱之為“麗加侯”),以驅逐邪魔。
“南澳一號”沉船出水的磁灶窯龍甕
磁灶吳姓陶瓷工匠
到菲律賓傳播龍甕技術
除了被用於宗教信仰活動,東南亞土著居民日常生活中,也把龍甕作為高貴的貯藏容器,用來收藏珍貴的衣物和金銀財寶。同時,龍甕還被作為釀酒、貯酒或宴飲的容器,以備慶典之需。
“對東南亞土著居民而言,龍甕的種種用途,都是意義非凡的。”吳金鵬介紹,在一定程度上,龍甕不僅改變了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了他們的信仰崇拜。
時光流轉,到了明初,由於實行“海禁”,磁灶窯產品外銷走向衰落,不少晉江人“下南洋”謀生。晉江磁灶吳姓陶瓷工匠把製作龍甕的技術帶到菲律賓,成為當地著名的一種工藝。他們生產的龍甕稱為“文奈”,也叫“中國甕”,在當地被廣泛使用,甚至被視為聖物。
直到明隆慶年間重開東西洋,包括龍甕在內的磁灶窯產品又走向外銷,“南澳一號”沉船曾出水大量磁灶窯龍甕。透過海外貿易和晉江人下南洋,磁灶窯的外銷產品龍甕和製作技術得以傳播,這是古泉州與東南亞地區貿易往來和文化、技術交流融合的明證。
“南澳一號”沉船出水的磁灶窯龍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