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陳希民(請多關注)
在江浙平原出土的良渚玉器,如:反山、瑤山、匯觀山等!
表面經過幾千年的歲月,常常會形成一層光亮、緻密的膜,側光下呈玻璃光。
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不規則的細微磨痕,這種光澤與痕跡,是現代工具很難仿製的。
在餘杭地區出土的玉器,大多都呈“雞骨白”和青黃色。
實際上玉料最初都是湖水綠、深綠色、黃綠、碧綠!
因地質作用、物理變化、次生變化等質變色變現象,受沁千年以上才能形成。
有些考古發掘的玉器,套模板才能取出,特別是“雞骨白”的玉器,出土時硬度非常低。
經過陰乾才會恢復一些,經過長時間才會逐漸恢復。
經過盤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會逐漸使玉器恢復瑩潤。
顏色也會有改變,主要是變紅(又稱孩兒面)。
良渚玉器的鑽孔工藝,主要採用了管鑽和桯鑽,前者主要用於打口經大的孔、如玉琮。
後者主要用於小型配飾的鑽孔,如玉牌和錐形器上的鑽孔,外大里小。
由於工具帶動解玉砂在鑽孔過程中不斷磨損,越深入鑽孔越困難!
所以良渚人採用了,雙面對鑽的方式來提高鑽孔效率。
由於原始工具無法精確定位,在對接處會有明顯的錯臺痕。
鑽孔一般不打磨,這也是鑑定良渚玉器的的重要方法之一。
現代仿製的鑽孔,多采用電動工具,因此孔壁內部經常可見連續、等距、高低一致、細密均勻的螺旋紋。
經常在孔的邊緣有崩茬現象,並且孔內無自然老化的包漿。
而古人手動鑽孔的螺旋紋,大多不連續、不等距、高低不一、深淺不一。
特別是用桯鑽工具,多出現多個軸線相互交錯的同心圓鑽孔,對光觀察,疊壓效果明顯,所謂“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