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近期,有人在朋友圈看到了別人釋出的兩張圖片,巧合的是,釋出者都是在校的大學生,都發了一張自己校園的日常。
左手這張圖來自華中師範大學:只見晚上八點半,食堂裡依然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到處都是學生。
然而他們並不是在吃夜宵,而是專注學習,並且在熱烈討論、認真背書,把食堂上出了“圖書館”的味道。
這不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也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大家的常態化操作,很多人已經把“在食堂學習”當成一種習慣。
學校甚至為此新增多項服務,安排保安保障學生安全;延長食堂就餐時間,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
右手這張圖來自一所大專院校:教室裡,只有寥落的幾個人,很多人都在上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他們也沒什麼著急的事情,不過是回宿舍打遊戲。
也許有人覺得不管在哪裡,都有要強、自覺的學生,而且你看那北大畢業的還有賣豬肉的,清華畢業的還當保安,985大學的高材生第一份工作不還是從打雜開始幹。
還有人說,你看那些當年的高考狀元,哪個成為行業領袖了?應試教育不行,淨教出一些死讀書的書呆子。
更會有人說,我們公司一招聘,投簡歷的都是211、985,來了也沒發現好到哪去,眼高手低,有的大專生可能還更踏實肯幹一點。
這些是事實,但也只是個案,為什麼那麼多父母都逼著孩子好好學習,逼著孩子考名校?
一所好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的。
名校給的不止是一張文憑
“我目前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考上名校。”曾經爆出過無數金句的李誕,在參加《十三邀》節目時說出了這句心裡話。
他在節目上講述,初中畢業時自己考了全校第一名,按理說,如果高中不出大的差錯,進入一所有名的大學也是情理之中。
可沒想到,上了高中的自己竟然“飄了”,他開始叛逆、瘋玩,在學業的軌跡上漸漸偏離,最終在高考中錯失了考入名校的機會。
李誕坦言,如果當初考入一所名校,自己的人生軌跡真的會不一樣。在之後的很多很多年裡,他會少走許多彎路,會得到更多機會,會有更寬廣的視野。
而總被我們津津樂道的那個賣豬肉的北大學子,20年過去了,他依然在賣豬肉,但不同的是,他已經成了一個身價過億的老闆。
他和學長一起創立了自己的生鮮品牌,去年他們公司的銷售額達到了18個億。
回憶起自己的創業生涯,陸步軒每每感慨,自己給母校抹黑了,可即便再多人嘲笑他、不懂他,他的同學、老師也沒有說過他半句。
北大這所名校所給予他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問題的格局和胸懷。從這裡畢業,是他的幸運。
當你讀了名校以後就會發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個世界遠比你想象得更大。
一個人的成長軌跡也不應該被周遭的看法所限制,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名校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清華大學每年的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上都會上演一幕“神仙打架”。
想拿這項獎學金,必須得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能站上最後答辯臺的學生,不僅僅是學霸,而且還必須全方位發展,在社會實踐、論文釋出、技能訓練等諸多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三週造臺計算機,四月肝出路由器,大二時即修讀研究生研討課,在牛津大學交換時過半課程A或A+……
15位候選人先後分享各自在清華園的成長經歷,過程可謂精彩紛呈。
他們的一些言論甚至會讓你感覺到凡爾賽,可對他們而言,只是普通的日常。
他們就像你常聽到的別人家的孩子,背誦課文很快,做作業專注,業餘愛好廣泛,臨場反應快,學習成績還特別好。
他們通常被人稱為學霸,被誇獎“有天賦、是學習的料”,可這種能力真的是天生的嗎?不,很多時候是得益於他接受的教育理念。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曾在厭學的話題中談論:
很多孩子厭學的背後,是缺愛,是厭世。
好奇,是孩子的本能,當一個孩子對學習感到厭惡,對現實中的人與物不感興趣,對自己麻木,這就是缺愛導致的厭世。
如果我們總是關注生活中的負面,抱怨生活的苦,就會越來越覺得生活是苦的。即便帶著孩子去遊山玩水,也無法激發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如果我們能夠坦然接受生活的真相併熱愛生活,即便條件苦點,生活難些,也依然能夠點燃孩子對生活的熱情,和對世界的好奇心。
你不經意間學到的一個知識點,可能沒有辦法幫你上一個好大學、找到一個好工作。
但是它可能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情趣,讓你的生活更加的充滿詩意,或者說是可以讓生活更加"上檔次"。
多讀一首詩,多掌握一門語言,多學一個數學公式都有可能在生活中讓你活得比別人更高階。
而這就是那些名校都會灌輸給學生們的一種思想: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而不僅僅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找份好工作。
上學,是一段提升自己能力和格局的旅程。
那裡有更高階的快樂
餘自幼尚古,頗好吟詩作賦,雖有些附庸風雅之嫌,卻也總忍不住感慨,圈子太小同道難尋。
然而在北大上學表妹卻告訴我,在她們那裡永遠不用擔心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她喜歡化學,熱衷於在實驗室鼓搗那些個瓶瓶罐罐,曾經她也是朋友中的異類。
朋友們總說她太無趣了,既不追劇也不化妝,怪不得沒有男生追她,可她就是不懂那些人所謂的快樂。
直到她考上了北大,那些同學平時討論的話題是專業課、學外語、做社會實踐,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變更好,同時也帶有怕被甩掉的危機感。
她終於感受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
快樂有很多種形式,跟朋友們瘋玩是一種快樂,參加一場明星演唱會也是一種快樂,沉浸於自己熱愛的事情、為了解決一道難題而熬夜同樣是一種快樂。
快樂本無對錯之分,但那些純感官的快樂,總是因為太容易得到,也就很容易被遺忘。
更高階的快樂是思想上的宣洩,是靈魂上的共鳴,快樂與苦學並不衝突。
時代已經變了,學霸也不再是我們印象中帶著厚厚的眼鏡、捧著一大摞書本。
當你走進北京大學,會看到北大的風雷街舞社,他們的社員與專業團隊PK,依然能夠取得全國前八名的成績;
學霸也會玩攀巖,北大有登山愛好者組成的山鷹社,社員們先後登上過十幾座高海拔山峰。
能夠取得這些成績,並不是他們經受了多麼專業的訓練,只是來自於從小到大教育的錘鍊:在一個目標之下,對自己高度負責的積極態度。
在曾經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在早起晚睡、苦苦堅持的過程中,磨練出了堅強的意志力……
這些並不會隨著一次考試就結束,而是會漸漸融入血脈,成為受益終身的本能,這些本能,會持續不斷地在一個人的身體中發酵,營造出高階的快樂。
考上名校,不為虛榮,不為炫耀,只為了讓你的人生不錯過任何一處風景。
與其說考上名校是一種結局,不如說它是一個努力的過程,一個讓自己變好的過程。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