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其實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中國的外部環境在逐漸惡化,尤其是西方和美系盟友,反華的輿論聲浪逐年增長,實質性的封鎖排擠操作也是明顯增加。
當然,這裡面有西方對華一貫的意識形態以及文明敵意,也有美國基於維護霸權而對中國的全力壓制——尤其是拜登上臺後,這種協調各方元件反華聯盟引發的連鎖效應大大增強。
但這些並不是全部原因。意識形態對立這個東西一直都有,但說實話,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這方面已經超級自我約束了——輸出革命停止,意識形態也極力淡化,跟當年蘇聯全球共運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至於拜登的反華聯盟,說實話,所謂的中國威脅,對美國的霸權地位來說可能確實存在,但對許多國家——比如歐洲等,這種威脅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反而如果中國崛起真能打破美國霸權,對它們還有好處。
而且,正因為這種意識形態和美國打壓因素的存在,中國為了爭取良好外部環境,在經濟方面也是做了很大讓利的——比如前段時間的《中歐投資協定》,中國就給了歐洲很大的政治溢價;而像國人對各類西方文化消費品的追捧,疫情前的海外旅遊、鍍金式留學混文憑(理工科也就罷了,出去學文科、商科、藝術的大半都是水貨,英、澳水碩尤甚),這些說白了就是收中國人的智商稅、薅羊毛,中國基本上也管得很鬆——甚至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縱容。
但這並不能完全阻遏西方對華敵意的增加。甚至有些國家,一邊吃著中國的飯,一邊還砸著中國的鍋——比如澳洲。而即便是從中國大量受益的國家——比如德法,雖然當局總體而言對中國還算客氣,但依然在諸多方面跟中國杯葛,國內政壇也都存在著強大的反華勢力。
還有一些國家,跟中國都沒什麼太多聯絡,卻在反華方面尤為積極——比如北歐、東歐的一些小國。
為什麼會這樣?除了之前我們提到的意識形態和美國因素之外,其中還有一個,是我們平時討論的比較少的——就是經濟存量時代的國家間經濟內卷。
一直追看雲石君的童鞋,都知道這兩年我在文章中反覆說過,全球經濟發展至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經基本吃幹抹淨,而第四次科技革命卻仍未爆發,這意味著人類財富總量已經基本逼近了階段性的天花板——在其被打破之前,人類整體再想往上走,步子將十分艱難,每進一步都會花費很大的力氣、而即便有個突破,收益也比較有限。
這就會惹出麻煩。蛋糕總量是不會變了,但這些吃蛋糕的人,他們的胃口卻還在不斷增長。尤其是,由於之前蛋糕的分配是不平均的,總人口不到十億的32個發達國家,切走了蛋糕中的絕大部分,剩下的60億發展中國家人民,卻只佔到了一小半;而且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這種分配同樣也不均勻。
這天然就會引發紛爭。以前蛋糕在不斷擴大,大家可以透過悶頭髮展創造增量來推動增長,所以彼此間的衝突還相對沒那麼明顯;但現在蛋糕總量已經到頭,總增量已經沒有了,這種情況下,各國還想自己吃飽,就只能把手伸到別人碗裡,把別人的拿過來填自己的胃口。
所以說,內卷,就是當下全球經濟的基本邏輯,也是未來最少十幾年內,全球經濟的基本邏輯。
這種內卷邏輯下,各國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的會加劇。尤其是,那些本事大能耐大的卷王,會在這個階段,受到那些既得利益者的瘋狂排擠。
那麼,放眼全球,誰家的能耐,配得上大卷王的資格?
第一個是美國,第二個是中國。
美國就不用說了,全球霸主、人類產業鏈鏈主、憑著尖端科技和石油美元薅盡全世界羊毛,另有全球無敵的美軍保駕護航,威懾不臣。所以不管是財富總量劇增還是停滯,美國都可以憑著這套路數卷人之財為己所用。
中國變身大卷王,則來自於龐大體量的崛起復興、脫貧致富的需求。一個14億人口的世界級地緣大國,要從一窮二白邁向發達富裕,這自然需要大量的新增財富——換句話說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在2010年代之前,這個對既得利益者的影響還不大——畢竟那時候人類還在享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紅利,整體財富增長空間還很大,加上當時中國本身也還比較落後,經濟段位比較低,所以中國的增長,主要是靠中低端產能擴張來實現,不僅不用跟發達國家這些既得利益者搶飯碗,反而因為中國的超高效能,讓它們得以享受高增長低通脹。
但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這種情況逐漸改變。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的增長實際上就已經在放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紅利也逐漸吃到頭。另一方面,隨著中低端產能的過剩,中國還想尋求增量,靠數量擴張已經行不通了,只有向產業中高階邁進,透過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將將產業鏈最高,也是利潤最大頭的那部分收入自己手中——這就與西方產生了衝突。畢竟這些中高階產業此前是在它們手裡的,。現在科技紅利到頭,增量空間沒有了,如果這些高溢價產業的存量被中國拿去,那它們賴以維持發達國家地位的經濟支柱就將轟然倒塌。
這就是這些發達國家反華的深層次經濟原因。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美國本質上也是卷王,而且美國這個卷王更狠——中國還得冒著巨大風險、承擔巨大投入,透過產業升級來卷別人。美國都不用累死累活,直接透過印鈔票,就直接把人家的財富和優質資產捲到自己家來了。為啥他們不恨美國,不跟美國去鬥?
其實它們也狠也鬥,但是美國畢竟跟中國不一樣,美國底蘊比中國深厚,實力更強大,鬥美國的難度——至少到現在為止,依然比鬥中國要大的多。而且,還有一個關鍵點是,當今全球經濟秩序依然是美國構建的,這些發達國家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發達地位,能有一些中高階產業,這本身就證明了它們在這個秩序中獲取了好處,或多或少是既得利益者。
這個身份,還是很不容易的——畢竟全球將近兩百個國家,發達國家總共才32個。而這個地位,是在現行全球經濟秩序中獲得的。如果反美,甚至不反美,只是對現行秩序崩潰而無動於衷,現在這個地位還能不能保持,這個都是不好說的。所以,雖然這個秩序中,其他發達國家也免不了被美國階段性收割,但權衡利弊,還是對美國或多或少存在依賴。
這是中國無可奈何的。雖然理論上,中國打破美國霸權,並不一定代表著既得利益者就一定會受損——畢竟中國也不可能啥都包圓,更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動不動就搞金融收割。但這畢竟是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的。這種高度不確定性,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說可能是好事——因為他們本身就處在全球經濟鄙視鏈的下層甚至底端,按俗話說就是泥腿子。所以支援中國折騰一下,沒準會獲得更多機會——就是不成功,也再壞不到哪兒去。
但發達國家都是穿著鞋的,換雙好鞋的誘惑,終究大不過有可能鞋子被拿走的恐懼,何況中國熱火朝天的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在它們眼中就是要拿走自己正穿在腳上的鞋——至於拿走了,能不能換雙更好的,那就真不知道了。
正是基於這種邏輯,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愈演愈烈,其實西方在經濟方面感受到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甚至,由於美國以外的其他發達國家,科技實力處在第二、第三檔,所以中國的這種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首先直接威脅的並不是美國,而是它們。這也加劇了他們的恐慌,和對中國的敵意。
那麼,這些國家的恐懼,中國該如何化解?
完全化解其實是不可能的——中國經濟必須升級突破,而突破就勢必要跟發達經濟體的現有核心產業衝突。全球總蛋糕就這麼大,這意味著中國搶人家的飯碗,這種事不可能完全避免。
但透過一些技術性處理,我們依然可以大大緩解這些發達國家的恐懼——具體來說,就是有取有舍,差異化補償。
有取有舍,就是把這些發達國家和經濟體進行區分,像日本、臺灣、澳大利亞乃至總老大美國,這些國家和經濟體,是鐵了心要跟中國(大陸)作對的——畢竟中國跟它們的結構性矛盾更深,經濟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大量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因素摻雜其中。這些國家(地區),至少現階段來看,是很難爭取的,所以對它們不用客氣,更不用太顧忌(除了美國),它們的核心產業,能搶則搶,不能搶的創造條件也要搶。搶的越多,不僅咱們越強,還越能同時削弱的對手和絆腳石,讓它們在反華方面更加有心無力。
而像歐盟之類,它們跟中國的結構性矛盾主要是在經濟,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等因素雖然不能說沒有,但相對而言沒那麼嚴重。這意味著中國是可以適當籠絡了。所以對它們,中國就沒必要針鋒相對,可以適當照顧——可奪可不奪的產業,我們可以適當照顧一下;就是必須要奪的,我們也可以透過開放龐大的中國市場等,從其他方面給他們找補——也就是差異化補償。
說白了,全球產業鏈條很長,中國雖大,也不可能全部吃幹抹淨。所以在重新構建全球經濟秩序的過程中,中國也可以隨著自己實力的增強和影響力的增加,透過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話語權,來對西方勢力分化瓦解。
這個邏輯上是可行的。畢竟雖然發達國家普遍受益於美國構建的現有經濟秩序,但它們也同時深受美國壓制和收割之苦——並非全無反抗之意;更重要的是,這些發達國家賴以獲利的現行秩序正在鬆動——不僅中國崛起之勢越來越無法阻擋;美國那邊,也是頹勢越來越明顯。
這種趨勢下,就算這些國家習慣了依附在這艘大船上混日子的生活,但隨著船的破洞越來越多,它們也會越來越心慌意亂——他們是不想放棄混日子的好時光,但更不想跟著破船一起沉到海底。
這種時候,船上的人自然就會生出跳海的想法——而先跳和後跳,逃生機會肯定是不一樣的。
當然,如果船最後穩住了,那先跳的人會吃虧——他再想回到船上可就難了,就算回去了,以前的位置也會被人頂替,自己只能去當最下等的水手。也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讓船上的人依然猶豫。
這種情況下,如果舊船旁邊又上出現一艘新船,這艘船看上去夠大夠堅固,那對於那些舊船上彷徨的人,就會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當新船開出各種好處,先到先得,那他們跳幫換船的勇氣和決心就會大增——至不濟也會心猿意馬,兩頭賣乖,爭取都給自己留個位置。
隨著新船船員增加有更多的力量去維護和加固,愈發鞏固,最終成為這片海洋的主導者。至於舊船,隨著船員流失,本就四處漏水的舊船就會因為維護力量的減少而逐漸沉入海底。
美國就是這艘舊船,中國要扮演的,則是這艘新船。具體到現實中,我們不僅要一步步打破美國的霸權,而且我們還要打造一套更加多極化,更加能讓參與者利益均沾的全球經濟新秩序。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既要加強自己的硬實力——這樣才有能力把新船造的更大更堅固,同時,透過先來後到,差異化對待,吸引更多本就邊緣化,且意志不堅定的舊船船員;讓他們協助我們造船——至少是不搞破壞。至於那些舊船上的核心死硬分子,這幫人拉不過來——新船上也沒那麼多崗位安置,那就狠狠的反擊,一件一件的奪走他們手上的工具,讓他們最後隨著破爛的舊船,沉入海底吧!
這就是以不確定性對抗不確定性。現在的格局下,中國確實無法給那些西方國家如過去般的確定性。但我們可以透過加速傳統秩序的瓦解,逼他們跳出安逸區和慣性思維,不得不置身於充滿不確定的驚濤駭浪中。這時候,我們再透過增強自己的硬實力,打造出新的確定性。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緩解西方發達國家中反華思潮的蔓延,阻礙西方反華聯盟的形成。
這就是中國應對美歐反華勢力的宏觀邏輯。而宏觀之下,具體到現實層面,針對現在這一輪拜登的反華聯盟,中國的有哪些籌碼和手段?反擊策略應該是什麼樣子?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2168節。喜歡的讀者,請用微信搜尋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海外風雲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