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碳中和”這個詞,現在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核心詞,不過在上世紀末它已經誕生了,只是最開始的10年並沒有引起重視,當然了真正成為國際焦點也是在《巴黎協定》以後。
一開始,人們只把它當做一個環境氣候問題,並沒有在經濟領域中深入研究、探討,也是在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的發生也被證實與此有關,並且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新冠大流行則加劇了兩者的融合,自此“碳中和”成為了經濟風向的燈塔。
現在世界主要國家都出臺了各自的時間表,中國是在2060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大多數發達經濟體都是2050年,印度時間最長2070年,你一定想不到目前有一個國家已經實現——不丹,當然這是有特殊原因的。
進入主題,為什麼“碳中和”與美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並且預示著美元的“滅亡”。
這裡從三個方面著手去說明這個論點:
▲1、貨幣層面
眾所周知,美元奠定歷史地位是二戰以後的黃金本位制,雖然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帶來了美元地位的下降,但錨定石油則在前者的基礎上再度穩固且有不小提升,這與他當時沒有對手(歐元)有關。
如果非要說能夠帶來威脅的就是英鎊與日元,不過自從美國將英國從世界第一經濟體寶座趕下去以後,英鎊多次抬頭,但始終不曾如願,唯有日元在上世紀八十年有戲,且有取美元而代之時,被美國的“廣場協議”拉下深淵,從此一蹶不振。
當時,歐洲這些“原始”資本主義國家一看不對勁,於是在1986年(廣場協議後第二年)簽了《單一歐洲檔案》,提出最遲在1993年初建立統一大市場,然後就是1995年歐元的誕生。
至此,國際貨幣格局“一強(美)兩弱(馬克、日元)”或美元“單極格局”,歐元產生,出現了“兩強(美元、歐元)一弱(日元)”或國際貨幣“二極格局”。
不過,面對看似強大的歐元,美元依然能夠屹立橋頭就與石油有著密切的關係,自 1997 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走出了一波牛市。儘管期間也有 2001 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的波瀾,但是其餘時間全球 GDP同比增長率始終維持在 5%上下,為近幾十年最為繁榮的時間段之一。與此同時,近 40 多年的資料表明全球石油需求同比與全球經濟增長高度相關。
所以歐元再努力依然沒有撼動美元的國際地位,但是現在風向出現一些變化,上世紀最後40年,石油帶動了OECD(經合組織,一個發達國家聯盟)的崛起,而進入新世紀以後,以中國為代表的非經合組織國家崛起,加大了原油的需求,並且對原油的影響力節節升高,中國成為全球原油第一大進口國就是最好的證明。
給一個數據,從增量角度,過去二十年裡,經合組織國家石油消耗同比始終圍繞 0 點徘徊,而全球原油需求增長主要由非經合組織國家拉動。因此,由中國為代表的非經合組織國家的發展推升了當時全球原油需求的邊際增長。
這種影響力會在未來的幾十年越來越深,也是經濟百年變局最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碳中和會逐漸削弱化石能源的價值,首當其中就是石油,現在很多經濟學家認為30年以後沙特如果依然是石油王國,有可能會成為“石油亡國”,所以現在不得不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並且也宣佈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美元的基石被撼動,就等於傷了本源,那麼它又會選擇哪些可替代產品?世界還能允許美元一家獨大麼,時代改變意味著原始終結,或許屆時美元依然是主要貨幣,但影響力大大不如從前,出現多種貨幣共存的全球貨幣體系。
▲2、經濟假共存
雖然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經濟全球化出現一定程度的倒退,但向前的趨勢不會改變,這可不是做啥學術研究,咱們舉個例子。
當前最大的局面掣肘因素是供應鏈問題,有的國家沒有商品可買,有的國家沒有資源生產,有的國家運輸遇阻等等,但這個問題應該辯證來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沒有金剛鑽,硬攬瓷器活就是在找死。
專業人士把全球化定義為資本、人口、技術合理流動、合理配置。就是拿日本來說,可以利用資本優勢,技術優勢帶動全球化發展,但是人口行麼,肯定不會,你想想全球世界各國淨流入日本人有多少,就知道不可能,所以他只能發揮兩種優勢。
範圍放大來看,南美、非洲更多的優勢在於人口,你讓他強行去發揮資本優勢?不可能,一個比一個窮;發揮技術優勢,有也極少,所以在這種歷史大潮下,全球化不可能出現逆轉。
回到主題來看,雖然美國現任政府一直試圖持續融入世界,尤其借氣候問題(可再生能源發展)拉攏搞“小圈子”,但是殊不知早在2000年前,司馬遷在《史記》中道出了真諦: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美國一旦利益受阻,根本不會考慮這些國家,要是在生死存亡之際更是抬頭也不會看見,想想今年疫苗誕生之初的輝瑞疫苗,美國明確說了除非美國人接種OK,否則其他國家免談。
當然這些國家也不都是傻蛋,他們會向有利自己的方向邁步,所以“小圈子”註定滅亡,這種經濟聯絡是假共存。
回到美元,所有與美國搞“小圈子”的國家,沒有不依賴於美元的,包括歐洲,去年疫情爆發之處,趕緊求助美聯儲互換貨幣,美國向歐盟,日本,英國,瑞士,澳大利亞等地區注了4500億美元,但是反過來如果這些國家認為美元信用不夠的時候或者對其弊大於利時,美元相當於被拋棄了。
自然而然就能想到,如果美國先被從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拉下馬,美元危機第一層先爆發,並且若再推行所謂“經濟怪圈(拉幫結夥‘發展綠色經濟’)”,悖全球化而行,第二層隱患凸顯,如果是這兩種引爆點疊加,美元會真正滅亡的,咱們常說站的越高摔得越慘就是這個道理,唯一能打敗美國的就是美國自己,說的就是這情況。
▲3、美元“自殺”
所謂美元“自殺”就是老生常談的美國債務問題,雖然說現在美國國債已經爛大街,但買主依然“絡繹不絕”,無外乎就是信任還在。但物極必反,國債總有盡頭,即便藉著華爾街那幫劊子手收割全球,也未必時時奏效。
來看美國財政赤字週期,美國財政預算內的赤字從本世紀開始就“一去不復返”,雖然都有回落,但一次比一次多,例如2007年第一次回落是3400億美元,第二次回落在2015年,是4600億美元,預計第三次回落在2024年,大約為8000億美元。
這就意味著美國的國債發不停的時候,收入能力越來越低,未來某一天被逼著長期實行零利率,那麼美國經濟增長就陷入了癱瘓,國債吸引力就大大降低,美元也就無人問津了。
要知道與日本不同,日本的國債都是自己玩,而美國的國債超過四分之一是國外投資人在玩。去年美國政府一年收入3.7萬億美元,根據美國過去20多年收入測算,年增長平均水平為4.3%,但欠錢速度比這快多了,超過7%。
前幾天有個著名公司做了一個測算,全球在2050實現碳中和,歐盟每年要投1萬億歐元,美國絕對不止這數了,相當於美國國債還要再翻一倍,達到60萬億美元水平,即便除去每年政府收入,國債預計也超過50萬億美元,對此,只能用於一句話來形容:美國國債無限擴張就等於美元慢性自殺
寫在最後
當初川普為什麼要退出《巴黎協定》,這與美元關係極大。要知道這位狂人可是美元愛好者,多次公開示愛。拜登則是極力在推可再生能源,並且和OPEC關係越來越差。
說明在美國國內,你讓他投票說要不要發展可再生能源,至少七八成以上都贊同,但如果說到落地,和自身利益掛鉤,就會出現分歧。
現在全球央行都在大力發展綠色貸款,唯有美聯儲不同,對此態度含糊其辭,顯然是意識到了危機,在其購債體系中,只有國債和房地產債,雖然美國國債也部分服務了國內可再生能源,但寥寥無幾,至於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則更不用說。
一個貨幣的興衰往往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美國成就了美元,美元也成就美國,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未來美元走了下坡路,也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