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夾沙肉,可能四川以外的人不是很熟悉,可是,它在我們四川,可是很受歡迎的一道菜,它是我們四川著名的“九鬥碗”之一。所謂“鬥碗”,就是大碗,一種很大、可能許多人要用雙手拿的碗。“九鬥碗”是宴席必備的硬菜,以蒸菜為主,而“夾沙肉”就是其中一道重要的菜。
小時候,不喜歡吃肥肉,不理解媽媽為什麼每逢過年,提前幾天就要開始做蒸夾沙肉的準備,心裡想:那麼肥的肉,怎麼吃得下肚啊?可是媽媽卻樂此不疲,早早的去供銷社把綠豆糕買回來,把糯米提前一晚上泡上。做菜當天,從街上買回來正宗三線肉,切成方方正正的幾大塊,把肉皮上的豬毛燒掉,再把肉放在灶上面燒,以此燒掉那些藏在肉皮裡的豬毛樁,然後放熱水裡使勁刮豬皮,再把洗乾淨的豬肉一塊塊的放進油鍋裡炸,等到肉皮炸至金黃撈出,放進冷水裡,待肉冷卻以後,開始切肉。關鍵的步驟來了,夾沙肉的肉,是兩片連在一起的,第一刀下去,到肉皮的地方不能切斷,然後再切第二刀,這個時候就要切斷,最後就成了兩片肉在一起,底部相連,然後我們的綠豆糕碾成的綠豆沙就夾在這兩片肉之間,所以就叫做夾沙肉。等把綠豆沙裝進肉以後,就要開始裝盤了,這個步驟跟做扣肉一樣,把做好的夾沙肉胚肉皮向下放進鬥碗裡,上面再放上泡好的糯米,放進蒸鍋裡上灶蒸,我媽媽一般都是等蒸鍋上汽以後再蒸兩個小時就可以了。吃的時候,像扣肉一樣倒扣進盤子裡就行了。
因為這道菜工序複雜,所以一般都是每次要做幾碗,然後放著,由於過年的時候氣溫低,也不容易壞,等到有客人來的時候,從櫃子裡拿一碗出來蒸熱,就是一道待客的硬菜。
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爸爸為什麼那麼愛吃夾沙肉,一碗夾沙肉一共只有八塊,他一次可能就要吃四塊,可這一塊就相當於是兩片肉啊!而我,每次都是象徵性的只吃裡面的豆沙,然後把剩下的肉片交給爸爸解決。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我的意識中,都認為爸爸那麼愛吃夾沙肉,是因為媽媽做這道菜很辛苦,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必須捧媽媽的場。而媽媽那麼愛做夾沙肉,是因為家裡窮,買不起雞鴨那些,只能把豬肉做點花樣出來待客。
媽媽做的夾沙肉,糯米沒有放紅糖,吃的時候灑點白糖就行
直到現在,我也年過四十了,慢慢的口味已經跟小時候、年輕時不一樣了。大概是前年,科室過年聚餐,在一個我們這裡比較出名的中餐館,吃到了一道菜:紅糖夾沙肉,看到年長的同事吃了一片又吃第二片,我也忍不住夾了一片,本來也想像年輕人一樣做出嫌棄的表情以擺脫中年油膩婦女的形象的,但是,但是,我卻突然間get到了它的美:入口即化,肥肉都不用嚼,一抿就化了;瘦肉也不柴,由於下油鍋炸過,特別的香,特別勁道;豆沙,真的是滑爽沙甜,特別順吞,太好吃了!突然間,我就理解了爸爸,終於懂得他為什麼一次能吃四塊了,但是,也是突然間,發現自己從小到大錯過了多少夾沙肉啊!感覺自己錯過了一個億!
後來,有好幾次科室聚餐,我都點名要吃夾沙肉,但是,因為眾口難調,有時候是吃火鍋,有時候是去吃特色菜,像夾沙肉這種費時費力的傳統菜,很多餐館都沒有,我的饞蟲已經快要爬出來了!馬上要過年了,媽媽的保留節目:綠豆糕做的夾沙肉,我要捧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