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扒鎮美麗的海景。李泮 攝 |
●鍾友梅
近日,趁著陽光明媚的天氣,我又回到了老家小鎮沙扒。
晚飯後,我獨自一人在漁港小鎮裡悠閒地逛著。漁港小鎮是我從小成長的地方,但自從我在外讀書、工作、成家後,便很少再回小鎮。即使回去也只是來去匆匆,來不及停下來細細欣賞。
難得此刻有時間,終於有一份心情去重新打量這漁港小鎮了。
一
記憶中,小鎮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那時的路大多是泥路,坑坑窪窪、又窄又小,遇上下雨天的時候整條路泥濘不堪、寸步難行,只有一條解放路是水泥路。這條路位於小鎮的中心,熱鬧非凡,路兩邊曾有供銷社、糧站、茶樓、百貨商場、電影院等。一有漁船回港,附近的鄉親便蜂擁而至,窄窄的老街上人頭攢動。有當街賣魚的、理髮的、賣柴草的……熱鬧的街市為小鎮帶來一絲繁華的氣息。
我的老家在老街最盡頭。每次回家都要從街尾拐進去,然後穿過3條小巷,再走上一段泥路。印象中家裡幾口人擠在小平房裡,沒有自來水,用水要到一公里外的老井挑水。那時母親和我負責挑水挑柴、煮飯、掃地等,父親和哥哥則常年出海打魚。
如今的小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街道整潔、寬敞,兩旁綠樹成蔭,高樓林立。街上很多汽車,大人、小孩悠然往來……家鄉小鎮已不再是那個貧困的漁港小鎮,而是一個生機勃勃、富饒浪漫的濱海度假區了。
我來到海邊沙灘,這裡是我兒時的樂園。大部分童年時光都是在沙灘上度過的,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記得那時,沙灘狂歡會是我們小孩最喜愛的遊戲。那時我和小夥伴們在沙灘上或拾貝殼、捉沙螞,或堆沙雕、造房子,或翻跟斗、躲海浪……到了晚上,在皎潔的月光下沙灘美得動人。我們在沙灘上打滾、嬉笑,赤腳踩著鬆軟沙子真舒服!
現在沙灘上更熱鬧,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在潔淨的沙灘上盡情嬉戲。我情不自禁地赤著腳走進沙灘,走進熱鬧的人群中。很快,沙灘上歪歪斜斜的腳印被海浪衝刷,回望來處已杳無蹤跡。我像小時候那樣把腳伸進海水裡,全身心地融入大海那寬廣的胸懷,身邊一串串浪花衝過來,帶來海水的清涼。
玩累了,我坐在海邊岩石上望著寧靜的大海。大海還是一如當年那樣溫柔而慈祥,海風在我耳邊訴說著老船長的夢想。我所有思緒都被放空了,面向大海我的心情是如此地放鬆。
二
華燈初上,霓虹燈閃著迷人的光線,我沿著濱海大道馳車慢行。搖下車窗,溫柔的海風吹動我的頭髮,家鄉熟悉的味道滲入我的鼻子。不一會兒,車子開到了小鎮的漁港碼頭,記得從前這裡是我和好友垂釣的小土堤。那時候這裡人跡罕至,碼頭簡陋窄小。而我常常在碼頭上眺望,等待著出海歸來的父親。然後牽著他那長滿老繭的溫暖大手,一起往回家的方向走去。
現在小土堤已經大變樣了。從前泥石壘起的小石堤,現已換成鋼筋水泥鋪就的堅固大長堤。碼頭也擴建了好幾倍,建有魚貨市場、製冷冰廠、疏浚港池和漁船修造廠等,還建有護岸堤、防浪堤、攔沙堤……
我站在寬闊的小港長堤上張望著,發現昔日窄窄的小港已經被拓展了很多倍。港內整齊地排滿了一條條遠航歸來的巨大漁船,漁船停靠在港口清艙,等待著下一次的遠航。這時有幾艘漁船帶回滿艙海鮮,正在碼頭上卸貨,一筐筐魚獲被有序地搬上大堤。碼頭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原來是漁民在忙碌於分揀海鮮。不一會兒,海鱔、海蝦、海鰻、帶魚、螃蟹……各種海鮮分類排列,琳琅滿目。而站在已分揀好的籮筐前的漁民,臉上滿是笑顏。
二伯的家就在小港碼頭旁。見我到訪,多年未見的二伯熱情招呼我,隨後跟我講起他那耕海致富的“創業史”。
二伯是位傳統漁民,以出海打魚為生。在他年輕時,僅靠垂釣、放網等比較原始的方法捕魚。由於方法落後,每次都沒有太大收穫,就算再辛苦勞作也還是食不果腹。改革開放後,頭腦靈活的二伯承包了一艘漁船,並更新了捕魚裝置。在多年的辛苦經營下,他終於改變了貧困境況,建起了樓房。如今,這棟樓的一樓用來經營海味,二樓以上經營民宿,二伯一家的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
夜漸漸深了,熱鬧的小港終於慢慢地安靜下來。我在小港長堤上眺望著,近處萬家燈火,遠處海天交接。漁火與星星相互映襯,溫柔的海風輕拂,濤聲在耳畔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