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寶貴的文化資源,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記憶和對優秀傳統的尋根感懷。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金山區規劃事務和地名管理中心組織編撰的《金山地名尋蹤》正是以地名為視角,講述了金山地名所蘊含的風土人情、滄桑變化和文化積澱。讓我們跟隨本書一起開啟地名歷史文化之旅,探尋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成陸於一億年前的古山:查山
查山,又名遮山,地處金山衛鎮境內的東北部。周長1000米,海拔21.6米,呈橢圓形,南北最長距 270 米,東西最寬距160米。小山雖不起眼,卻是在距今約1.37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晚期,因火山噴發和岩漿活動而形成,非常古老。
查山久遠的地質生命還伴隨著豐富的文化遺存。1973 年,當地民工在查山東南坡為駐軍整理土地,從一米地下發現石井一口,繼而在爆破亂石中又意外發現石斧一把,民工們把這些物件送交上海博物館。市博物館為此組織專人前往查山東側勘查發掘,在這裡發掘了兩處文化遺址。
第一個坑為山體東南的坡面坑,坑內兩個土層中分別出土了西周和商代遺物,以及有馬家浜文化型別(公元前 4750 年一公元前 3700 年)的堆積物層。第二個坑位於坡下耕田中,四個土層,依次發現近代磚瓦和唐宋陶瓷件、南北朝至唐宋時期遺物、春秋戰國時代遺物和早期印紋陶文化馬橋型別(商代)遺存。查山共出土各時期文物 20 件,其中的陶鼎足、小方把、牛鼻兒等物品尤為令人關注。1977 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將此處作為上海市古文化遺址保護地點,立碑保護。
關於查山名字的由來,當地民間還有這樣的傳說。當年秦始皇曾登臨查山附近的秦望山,欲觀大海。可舉目遠望時,視線卻被查山上的林木所遮擋。於是,始皇帝一聲令下,查山上的草木全部被伐倒,只裸露出儲紅色土石。小山由此得名“遮山”。另有方誌記載,唐代道士查玉成曾在此山煉丹,後得道羽化成仙,故山名查山,又名仙山,古代華亭縣仙山鄉即以此命名。
縱然被始皇帝伐去了草木,自元至清,歷代文人雅士南遊,也必登此山賞景詠詩。明代更是出現了“查山十景”:兩峰接海、雙杏凌霄、香池印水、丹井乳泉、僧房石壁、仙洞天泉、叢林箭石、絕澗龍巖、北山翠屏、南坡膝印。
20 世紀 70 年代,駐軍與鄉民疏浚圍山河,為禿山覆土,遍植喬木。如今的查山,樹木鬱鬱蔥蔥,山青水秀,不失為淮南勝景之一。
查山遠景
資料:金山規劃資源
編輯 | 幹鈺瓊
責編 | 劉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