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南昆明出發,沿著214國道,翻過了白馬雪山就到了德慶,這是雲南和西藏交界的一個縣,在德慶到西藏芒康的路上就可以看到梅里雪山,如果遇到好的天,可能會看到梅里雪山的頂峰。#頭條#
沿著瀾滄江海拔慢慢升高,進入西藏後,在芒康的鹽井鄉,路邊就會看到一座特別的建築,與周邊的民居不同,吸收了藏漢建築特色,兼具西洋教堂的風格,形成自己的建築格局。
很多人認為在雪域高原只有藏傳佛教,但是在這裡盡然有處天主教堂,這也是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因為這裡有信眾,在這裡一個家庭信教也不相同,丈夫信仰藏傳佛教,妻子信仰天主教,但是一家人相處非常和諧,這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多見。
天主教傳入鹽井的由來
天主教在19世紀中後期傳到了鹽井,到今天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傳到鹽井至1949年曆經了17位外籍神父。初次到鹽井的只有兩位神父,鄧德亮和比神父。
兩位神父從南貢山的朋卡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來到了鹽井跟拉村,在當地住了很久,當時在當地已有天主教信教群眾,1865他們從當地L嘛手裡買下了一塊地,就是現在上鹽井天主教堂所在的地方,蓋起了教堂,當時本地並沒有多少人口。
當時的教堂有15間住房,兩位神父有了棲身之地,便開始了他們的傳教生涯。
後來慢慢的發展,建起了西式的教堂,很多教徒也圍繞教堂開始定居,生產生活,教堂也在慢慢擴大,中間也被毀壞,現存教堂也是後來修的。為了傳教歷代神父都在學習藏語,翻譯大量藏文經典,而且把《聖經》也翻譯成了藏文,並聘請當地老師為信徒授課,學習知識。
開教另說
相傳在中世紀的喜馬拉雅山另一邊,有個約翰長老過國,當時就有人試圖翻越喜馬拉雅山來到山的這邊,17世紀的時候就有傳教士來雪域高原,但是一波三折,沒能成功。
另有傳說,19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一位姓白的傳教士來雪域高原,首先選中鹽井,之後在巴塘與已在當地的神父位元會合,後來被當地政府驅逐,經打剪爐輾轉又來到了鹽井,學者劉君的研究稱“鹽井教堂為19世紀六十年代法國人呂思則開辦,有信徒三百餘人”。
天主教在雪域高原的發展也是歷經波折,被當時的政府打壓,後來只能選擇這裡,這裡較為偏僻。相傳他們來到了這裡首先就是做善事,為當地百姓免費看病,慢慢的深的當地百姓認可,便有人加入,後來強行買下土地,建立教堂,發展信徒。#葡萄酒#
在神父傳教的同時,還帶來了葡萄種植技術,現在的鹽井幾乎家家種植葡萄釀酒,葡萄酒是當地人日常的飲品,經過長期發展,釀酒技術非常成熟,目前已經規模化工業化釀酒,成為當地重要的產業。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