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nature》上發表了《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這篇文章引起了多家境外媒體的報道,筆者仔細閱讀了這篇文章後,發現確實有不少新的觀點。
一、新疆古老人群是本土人群的延續
論文中引用了塔里木盆地上的果木溝、小河、beifang等遺址的資料,共計13個有效資料,還有來自準格爾盆地的松樹溝、nileke、ayituohan的5個數據,資料量還是非常豐富的。
首先,論文否定了之前大家認為的兩種模式,即“steppe origins” and “BMAC origins” (即“草原起源”和“沙漠綠洲起源”),each well over 15 years or more,長達15年的傳統理論,但這篇文章認為,新疆地區4000年前的古代青銅人群,是亞洲北部ANE人群(或類似人群)的直接後代,而不是這兩者的後代。
筆者注:草原起源即所謂Yamnaya “migration”,是指的東歐草原的顏那亞文化人群,透過移民到達了東方的新疆;
沙漠綠洲起源按照本文的說“Inner Asian Mountain Corridor or "IAMC" theory of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agro-pastoralists throughout mountain areas spanning and (archaeologically) connecting communities from Southern Central Asia,即從內亞走廊,農牧人群透過山地區域連線,從中亞南部擴散而來。
文章認為“Although the Tarim_EMBA1 individuals lived a millennium later than the Dzungarian groups, they are more genetically distant from the Afanasievo than the Dzungarian groups, suggesting that they hav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local autochthonous ancestry. ”(譯:儘管塔里木人比準噶爾人晚了1000年,他們的基因與阿凡納謝沃相比,比準噶爾人親緣距離更遠,也更為豐富,表明他們有更高比例的本地祖先。)
文章認為This autochthonous ANE-related gene pool is likely to have formed the genetic substratum of the pre-pastoralist ANE-related populations of Central Asia and southern Siberia。(譯:這種本土化的,與ANE古代北亞歐相關基因,很可能形成於遊牧文化形成之前,遺傳自中亞和南西伯利亞的人群)
這種說法無論對於“草原起源”和“沙漠綠洲起源”,都是顛覆性的,看起來Yamnaya的青銅戰車不是無敵的,Asian Mountain Corridor 內亞走廊伊朗語族人群也不是無邊界的擴張,中國新疆本土古老人群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續。
當然,文章也解釋,Here we define autochthonous to signify a genetic profile that has been present in a region for millennia, rather than being associated with more recently arrived groups.(我們對於本土的定義是,基因是千年之前出現存在本土,而不是最近才到達的群體),也就是更遠的古代,人群還是可能是流動的。
二、常染色體資料
常染色體資料,用admixture軟體進行分析,這些人群都是典型的東西方混合。這個應該是符合大部分人的預期的。
三、父系Y染色體資料資訊
大家最感興趣的父系資訊是,18個個體,有6個成功分型了Y染色體,其中北疆準噶爾盆地,1個R1b,2個Q1b1,塔里木盆地是2個R1b,一個未分下游的R1。
從中可以看出來,南部全部是R,也更接近ANE(古代北亞歐成分),北方更早,但古老的ANE成分少,Q更多些,似乎隱患一個線索就是古老土著人群主要是R,在南疆延續到4000年前的R1b1c,北疆地區4800年前,來了一部分更新的青銅人群,Q1b1和R1b1a1a2a2。
沒有出現我們熟悉的Q1a1,這個型別應該在新疆的更東方。
其中的R1b1c,在後來新疆地區的石人子溝、西部匈奴、天山匈奴人也有大量發現,這些個體都是距今1700-2200年前後匈奴相關人群中。
我們可以模糊推算出R和Q的關係的一些線索規律:①R比Q更偏西更偏南;②Q在中亞的擴散比R要晚;③Q似乎比R的分佈更偏東偏北一些。
四、值得思考的地方
文章對於牲畜的來源分析,當地的牛或者羊都是外來的,但人群並沒有同時發生變化,這是不是預示著,東方地區(中國),青銅器時代文化和牲畜養殖技術的擴散,更多的是文化傳播,人群並沒有發生替代?很可能確實是這樣的。
這些塔里木和準噶爾人群,都飼養黃牛和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