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個時代的興旺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一個國家的興旺靠的是一輩又一輩人的厚積薄發。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個群體的力量卻是龐大的。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隻螞蟻的力量雖小,可當它們團結一體,千里長牢不可摧的江堤也會毀於它們之手,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大家齊心協力的重要性。同樣對於一個家族來說,一個人的成功並不能算是這個家族的成功,只有當這個家族能經受得起歲月的洗禮仍矗立不倒的時候,我們才能認為這是個成功的家族。
01
在河南省明月坡有這麼一個名叫牛師靜的7旬老人,他沒有任何的收入來源,平日裡靠著乞討為生,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然而,他的家庭背景卻很顯赫,他的祖上曾是朝廷內臣,官居一品,曾是科舉考試的狀元郎。如此令人豔羨的身份,這個老人為何又會落得這般田地?
故事還要從清朝道光十三年說起,主人公牛師靜是清朝狀元郎的後裔,他的祖上牛鳳山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大學士。在當時那個男耕女織的年代,牛鳳山並不需要去田地裡幹農活,他只需要坐在窗前苦讀詩書,當然,這與他父母開明的教育是脫不了干係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將來步入自己的後塵,他們想要自己的兒子將來考取功名光耀門楣。
十年寒窗苦讀的牛鳳山並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清朝道光年間,他靠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考取了一甲第一名,成為了那屆科舉考試的狀元,從此帶領著牛氏家族走向了輝煌。
02
高中後的牛鳳山並沒有趾高氣揚地瞧不起周圍的父老鄉親,他進村從不騎馬,在路上碰到自己的長輩如同以往那樣對其行禮。鄉親們對他這種寬厚待人的做法所感動,紛紛自發為其建立一座官邸。
府邸背靠大山,威武而又典雅,整個官邸的房間林林總總加起來有三十多間,四十一個空洞,在它的門匾上還刻著“聖旨”二字用來彰顯其高貴的身份。
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那些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又豈是初出牛犢的牛鳳山所能妥善處理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後,牛鳳山突然醒悟,在朝廷上倘若有一個知根知底的自己人,在自己上諫時能義無反顧地附和自己,在自己犯錯被皇帝懲罰時能毫不畏懼的站出來為自己辯護,那麼,自己的仕途將會走起來更加寬敞。
於是,他萌生了要把整個家族都引入仕途的想法,首先是他的兒子,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入仕途,他一方面嚴厲要求兒子的學業,甚至常常擠出空閒時間來輔導兒子的功課,另一方面,他處心積慮地為兒子打理好人脈,為兒子爭取展示的舞臺。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兒子在他淳淳的教導下考取了功名,進入了“翰林院”入職。文采斐然、品德端正的他深受一眾大臣的喜愛,據說,就連皇帝看了他寫的文章也都讚不絕口。
03
然而,好景不長,鴉片戰爭的爆發宣示著封建王朝的瓦解,原本不可一世的清王朝在戰火的燒灼下開始土崩瓦解,而依附於清王朝的牛氏家族,也迎來了滅頂之災。清王朝被推翻後,支撐牛氏家族富貴繁華的支柱也崩塌了,從此,牛氏家族開始走向了沒落。
列強的入侵,曾經家財萬貫的牛氏府邸也被洗劫一空,到了牛師靜這一代的時候也就僅僅只剩下這片空曠的房屋。
家族曾經的輝煌早已消散在歷史的雲煙中,牛氏子弟為了維持生計紛紛外出打工,唯獨牛師靜一人沉迷於過往的榮華,不願面對現實。
曾經的牛師靜,在家族的薰陶下也是一名手不釋卷的讀書人,後來家族的破敗,他一時間接受不了現實,於是,便開始了長達幾十年守祖宅的生活。他白日裡以乞討為生,夜晚就寢於祖宅,儘管祖宅裡沒水沒電,他也絲毫不介意,在他看來,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守護家族的榮輝。
結語
對於牛師靜這種偏激的做法,很多人對此可能表示不理解。在我們看來,一個家族傳承的並不是這些外在的俗物,而是其內在的精神與文化。像牛師靜這樣為了守護祖宅心甘情願脫離了文明社會,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再者,牛師靜無子無女,等他百年之後歸於塵土,這個祖宅也終將會在歲月的沖刷下化為淤泥,到時候,曾經風光無限的明月坡牛氏的傳承也必將會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