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的60後、70後的眼裡,客廳是一家的臉面!
他們裝修房子,喜歡生搬硬套一些“豪物”來打造客廳,等親朋好友上門,顯得家裡有面子。但是,這些裝飾品只打造了豪宅的“形”,並未學來“神”,沒有什麼美學可言。
而80後、90後,更喜歡將客廳,弄成適合自己的樣子!
他們對美有了鑑賞能力,不會擺放太多或者大型傢俱。再加上他們的界限感比較強,客廳不會專門用於會客,反而會約上二三好友,去咖啡館、酒吧進行慶祝。
隨著客廳的會客、接待功能的逐漸消失,老一輩處心積慮的面子工程,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反而新一代,對於客廳有了新的定義——“我自己花錢買的房子,我住得要舒心!”
所以,在我們以自身生活方式為裝修依據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客廳是怎麼來的?客廳以後會怎麼變化?現在的客廳和以前的客廳,區別在哪裡?這樣一來,我們才能住得更舒心!
客廳兩次消亡史
從空間定義人到人定義空間,
住得舒服才是硬道理!
我國的傳統住宅,是以廳堂為軸心來建設的。廳堂除了具有家族內部的供奉和禮儀等功能之外,還兼有展示和會客等的功能。但是,像睡眠、飲食仍然分散在飯廳、臥房等地解決。
從民國開始,生活受到西方影響,住宅開始西化。像上海的老式石庫門住宅,採用歐洲的聯排式緊密佈局,單體平面順應住戶的習慣;後來的新式石庫門住宅的客廳,就跟西式住宅一模一樣。
從50年代開始,跟計劃經濟一起到來的,是全新的蘇聯模式的集合住宅。按照蘇聯的標準,一家使用的房子,可以分給數家合住,每家1到2間屋子,共用衛生間廚房。
在實際使用中,所有的房間都是臥室,客廳第一次消失了。那個時期,人們對於住房沒有太高的要求,較大的主臥會當做客廳,擺上一個茶几和茶具,客人來訪,就在臥室裡完成。
80年代開始的經濟發展,人們在客廳增加了接待客人、日常起居、就餐行為的功能,客廳就成了家裡複雜的空間。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廳小臥”的設計思想,人們對空間要求增大。
按照國家《住宅設計規範》的規定,客廳的面積不應低於 10㎡。業內研究者一般認為,20㎡就能滿足一般家庭。可實際上,40㎡以上的客廳比比皆是。客廳不僅重生了,還重生得越來越大。
等到現在,客廳在放大的路上,再次消亡了。一方面是客廳的待客功能,大幅度減弱了,因為人與人的界限感更強烈,更不願私人空間被打擾,請好朋友到家吃飯,沒有什麼顧忌。但是對不太熟悉的朋友,人們更喜歡約對方到咖啡館、茶室或者餐廳會面。
另一方面是,人們對於客廳的功能定位,不再是那麼準確。比如,很多人喜歡在客廳辦公,或者把客廳佈置成運動場所,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定義客廳,而非開發商的預製模式。
以前的客廳vs現在的客廳
“幸福”和“懶生活”成為家居潮流
活得舒適才是硬道理!
看完客廳的消亡史,很多人都想問,自己家的客廳,還是用來待客,好像沒什麼區別。其實並不是,在潮流的衝擊下,你的家早就出現了,以下幾種細節性的變化:
推拉門 vs LDK一體化
很多家庭,為了區別空間,喜歡在臥室、書房、廁所安裝推拉門。
但是,安裝推拉門卻存在著三個缺點:
- 不能完全閉合,存在一定遮擋。
- 推拉門的軌道是裝在地面上的,容易積攢油汙,時間長會被卡住,維修不了只能換新,費錢又費力。
- 推拉門很難關得緊,這樣炒菜的油煙就會從縫隙裡跑出去,家裡難保持乾淨整潔。
所以,現在很多家庭,都去掉了推拉門,改成了 LDK一體化。這樣一來,餐廳和廚房的空間會增大,再加上開放式廚房的流行,更利於家庭成員交流和互動,增進親密感。
對於小戶型來說,LDK一體化,能最大空間的最佳化公共空間,將一張餐桌作為中心的起居室,從根本上轉換生活觀念,將自己的需求作為房子的重點,讓自己活得更舒適。
複雜吊頂 vs 雙眼皮吊頂
以前,很多家庭都做複雜吊頂,一般以半吊為主,尺寸都是從牆壁出來40公分,側邊做燈帶,下面裝射燈。
但是,複雜吊頂存在著兩個缺點:
1,容易積灰,因為這種帶燈槽的吊頂,一般家庭一年到頭,開燈帶的次數屈指可數。
2,這種從牆壁伸出40公分的做法,容易在半吊的四個邊角處,出現開裂的情況。
所以,現在很多家庭,都開始做雙眼皮吊頂。雙眼皮吊頂是由兩層雙層的石膏板作為基礎造型,沿著整個空間做一圈,同時為了增加層次感,兩層之間會做一定的高差。
這樣一來,雙眼皮吊頂,不用擔心藏灰,不用常打理。而且造型簡約,符合現在的審美,再加上它是用石膏板做錯層處理,價格較低,非常划算。
紅木地板vs瓷磚
以前很多家庭,喜歡鋪紅木地板,因為舒服又符合“豪氣”的裝飾。
但是,作為新一代家庭主力的90後,早已經摒棄這種紅色木地板。對於傢俱的擺設,大家更喜歡北歐風、現代風等,大多用瓷磚。
尤其是大板瓷磚,它的尺寸不僅能達到800×800,1200x2400,而且這厚度能做到10mm,對於電視牆、衛浴間,都可以整塊鋪墊,縫隙小,還好看。
所以,從客廳的發展歷程,我們就可以看出,老一輩的“面子客廳”正在逝去,反而新一代的“幸福家庭”正在上演,房子還是要自己住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