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可發生於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口腔的唇頰、軟顎或齒齦等處多見。口腔潰瘍發作時疼痛劇烈,區域性灼痛明顯,嚴重者還會影響飲食、說話,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不便;口腔潰瘍可併發口臭、便秘、頭痛、頭暈、噁心、乏力、煩躁、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
口腔潰瘍屬中醫學“口瘡”“口糜”等範疇。“口瘡”之病名最早見於《素問·氣交變大論》中,其雲:“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民病口瘡,甚則心痛。”認為火熱之邪乃其病因。《聖濟總錄》認為:“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衝上焦,燻發口舌,故作瘡也。”
西醫一般認為口腔潰瘍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包括區域性創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營養不良、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如缺乏微量元素鋅、鐵,缺乏葉酸、維生素B12以及營養不良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口腔潰瘍發病的可能性。因此西醫治療會補充維生素B族和微量元素,嚴重者會使用激素,如市面上很常見的“醋酸地塞米松貼上片”。如果有感染因素還需要配伍抗菌消炎藥,也可以服用一些調節免疫力的藥物。
但往往西醫的方法收效甚微,送一個方子,7味藥,解決口瘡的痛苦。
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組成是甘草、黃連、黃芩、半夏、乾薑、人參、大棗。他可以治療有口腔潰瘍、胃脹、腹瀉的人群。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這裡用的是生甘草,生用的甘草解毒作用比較強大,所以他是君藥。
①《本經》:"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②《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黃連: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黃連苦寒,可以降口腔中的火氣。
①《本經》:"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辯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②《別錄》:"主五臟冷熱,久下洩辯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黃芩: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①《本經》:"主諸熱黃疸,腸澼,洩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②《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半夏味辛氣平,辛則開結,平則降逆,所以可以降逆口中的熱毒。
①《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②《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溼消痰。乾薑像一個一個小火爐一樣,溫暖著腸道,可以溫中去寒。
①《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溼痺,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面板間結氣,止唾血。"
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人參可以補充人體的氣血。
①《本經》:"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②《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②《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僻澼。"
總結一下, 諸藥配伍,辛開苦降,益氣和胃,可以治療上熱下寒的口腔潰瘍。
總之,除了用中藥以外,平時作息規律,少吃辛辣的食物也很重要哦!
如果本文對您有用,就關注並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