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川黃連、黃芩、潞黨參、川椒、炒枳實、 姜半夏、乾薑、白芍、烏梅。
【治療方法】水煎服,日1劑。血熱較甚去黨參,加炒生地、粉丹皮、水牛角;皮疹瘙癢較甚,加青防風、紫草;鼻衄不止或血尿者加焦山梔、大小薊;下利血水,以炮乾薑易乾薑,加炒地榆;兼有關節症狀者,加木防己、川桂枝、西秦艽。【功效主治】扶脾斂肝,寒熱並凋,兼以寧絡止血。主治腸源性過敏紫瘢。
【臨床運用】治療68例,1例因併發腸套疊轉外科治療,34例經用椒梅湯1劑即停止發作,連續用藥7天后停藥, 未再復作。32例多次反覆發作,每次用椒梅湯後均能控制症狀,後以丸易湯,調治三週後停藥,未再復發。1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8.5% 。
【經驗體會】椒梅湯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治暑邪深入厥陰病證,其表現為突然腹瀉,腹痛,嘔惡,下行血水等上下 格拒證候,與腸源性過敏紫癜相類似,病機屬土虛木乘,正虛邪熾,故椒梅湯之酸甘化陰,酸苦瀉熱,苦辛通降治法,正合病機,方中烏梅、白芍配黃連、黃芩酸苦瀉熱,收斂肝氣,人參、幹 姜、半夏健脾治中,扶助脾氣;配枳實,川椒苦辛通降。實為剛柔相濟,寒熱並調,扶脾斂肝之良劑。
【方劑來源】潘煥鶴.椒梅湯治療腹型過敏性紫癜68例 臨床觀察.江蘇中醫,1988;(3):9.
西溪讀醫系列
免責宣告 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標明出處,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絡刪除。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非專業人士請勿盲目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