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公館都是柏林鎮李家石屋村的居民點,據傳是春秋時期顓臾故國王公大臣避暑地,現在早已見不到涉及公館的任何遺存,清澈見底的金線河水潭、深藏大山的幹插石牆、生於石縫而枝繁葉茂的“觀音柳”,足以讓人感嘆“千年古村落、十里驚天河”之美。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樣的好山水必然也會有不一樣的人文風貌,我感覺這才是村莊美不美的根子。
邂逅李家石屋和公館,給予我的初識印象,主要是人好,說起話就像對著山喊,底氣足、音量高,有啥說啥,從不拘束人。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去村子的情景,開車也經歷了駕駛技術的考驗,最怕對面來個車,哪怕是摩托車,也只能一人開車、一人指揮、龜速前進,真的是“四塞之谷”,在趙慶東家裡又讓吃又讓喝,好比多時不見的親人,毫無避諱地介紹家裡家外的情況。就是這樣一個村子,就是這樣村子的群眾,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我黨我軍和地方武裝組織抗日打偽求解放活動的重要“指揮所”。1940年6月山東魯中區費北行署駐大、小公館辦公,時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主任肖華親自指導組建了蒙山獨立營(臨沂日報社首席記者彭慶東以蒙山獨立營為原型,透過大量走訪和實地採訪,以文學手法專門出版了《蒙山往事》,比較詳細的回顧了這段歷史)。
2013年費北行署舊址被挖掘打造成蒙山黨性教育基地,原來抗日武裝和費北行署幹部辦公的地方還原建成了黨員幹部黨性教育的現場教學點,2018年以前本村曾給原115師政治部主任肖華做飯的徐蓮花大娘還經常坐在舊址老院裡曬暖呢。村民們也常常回憶,革命戰爭年代部隊官兵親如弟兄,軍民黨群親如一家,費北工委、行署的幹部都來村子辦公,當地老百姓就把稍大的房子讓出來給部隊用,大多數人還主動到自己的莊稼地或者山嶺高崗上,以農活、砍柴等為掩護,給抗日打偽活動站崗放哨,因此村子很多地方都安過“紅白旗”、插過“訊息樹”。想當年八路軍坐下板凳辦公,拿起槍來上戰場,和群眾吃住幹在一起,平常生活中和普通群眾一個樣,包括來自五湖四海的官兵見人也知道喊“大爺大娘、叔叔嬸子”的,主動幫助老百姓推磨壓碾幹農活。當地老百姓都願意把孩子送到部隊當八路軍,卞橋鎮北安靖村高廷光九歲參軍,是肖華在蒙山工作期間的貼身內勤員,他曾稱讚當時的小高為八路軍的“活電臺”。農民黨員高錫貴也是從蒙山萬壽宮出發,陪同護送時任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到延安向黨中央彙報山東抗日鬥爭形勢和情況。
當年的沂蒙山區有多少個“公館”成為革命的紅色堡壘,留下武裝鬥爭求解放的紅色故事,當年有多少老百姓的孩子成為八路軍戰士,堅決扛起了東北民主聯軍六縱的旗幟,甘心睡在解放大上海黎明的青石板上,還有多少青壯小夥為革命浴血奮戰成為烈士,鄉鄉有烈士、村村有紅嫂成就了沂蒙紅的革命底色、精神豐碑......
如今的公館遵循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規律,依託美麗山水和古村景觀建成了鄉村景區,入村道路變寬了,村內保潔景區化了,群眾的住房也進行了景觀化改造,綠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銀山。記得八月初我到村子裡,正遇上劉大娘把自家產的地瓜幹、花生和產自蒙山的靈芝、松莪拿出來賣,聽大娘講:今天不知道能不能賣出去,這個週末趕上七月七節日,來村子的帥哥美女們就能買一些了。七十多歲的劉大娘都總結出人們假節日出行旅遊的特點了,讓我感到詫異,這也是最近幾年公館人最大的變化了。村內沿途我數算了一下,五年多的鄉村旅遊開發,山村路旁佈局了村民擺攤售賣的山貨,村裡多了六七家農家樂,有了容納二三百人同時吃住的接待能力,甚至開張了“沂蒙山舍”高階民宿呢!劉寶才家前些年不值2000元的三間石頭房現在每年房租就能達到8000元了,紅星照耀的公館逐漸鋪展開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