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灰塵注:前面我更新完了曾昭掄博士的《滇康旅行記》,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大涼山的人文與風光。1941年7月1日,跟隨民國曾昭掄博士和他的“川康科學考察團”出發,看民國時的大涼山人文與風光。本文摘自曾昭掄博士《大涼山夷區考察記》。
如果你喜歡有趣的、不常見的歷史資料,請關注我,我會每天堅持發掘出那些快要淹沒在時間煙塵中的歷史文章。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贊、評論、轉發。
瀘山技專
在一個晴天,我們結伴去欣賞邛海風光。出城走橋過東南河後,南約十華里,達到湖邊。邛海不過一座小湖,水作美麗的啞蘋果綠色。遠望這池碧綠的水,在瀘山前展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給予遊客一種恬靜的美感。瀘山位在南岸,東西北三面大體全是平坦的壩田。多數時候,湖面即使不是一平如鏡,也不過略起波浪。可是有時亦會掀起狂浪,令船客有滅頂之險。據說夏天這種危險特別大,因此本地人類皆裹足不前,情願走幾十裡旱路,繞湖走到瀘山腳下。我們是不信這套的。走到湖邊,包了一隻船,渡到南岸。僥倖得很,那天居然風平浪靜,一點問題也沒有。湖雖不大,水卻不淺。靠邊的地方,有人捕魚,小孩們則跳下去游泳。此湖產魚不少。環湖築有幾座漁村。村中居民,每天一早駕船出去,捕魚為生。
歷史灰塵注:邛海,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稱邛池,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其形狀如蝸牛,南北長11.5公里,東西寬5.5公里,周長35公里,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平均深14米,最深處34米;水面標高為1507.14—1509.28米;水位變幅小,集水面積約27平方公里。
在水系上,屬長江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支流安寧河,湖水排洩入安寧河。是西昌市區工農業及城鎮生活用水水源。也是重要的旅遊資源。2002年5月,四川邛海-螺髻山風景名勝區為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邛海東西較長,南北頗短,據說周範約有一百三十里。舟行五六華里,約四十分鐘即到對岸瀘山腳下。山坡頗陡,幾乎直達湖邊,上岸不遠,隨即上坡。經過兩裡左右的陡坡,上到山腰寺廟叢集處,即是今日的技專校址。此段山坡路,大部兩旁樹木夾道,風景至為幽美。樹木種類,以油杉及青槓為主,略見柏樹。
瀘山可算西陲一處佛教聖地。至今遠處東北朝山者,仍然為數不少。技專興辦以後,此山已成弦誦中心,另有一番新的氣象。然而舊日神像,迄今善予儲存,依然舊觀。來此朝香,亦在所不禁。“大寺”、“小寺”、“文武宮”、“劉公廟”,是各廟的名稱。“大寺”比較最大,而且最古。裡面正殿(現在用作技專的圖書館)上的佛像,乃是唐朝時代的塑像,塑工甚精,堪稱一種藝術作品。此處唐像,與本廟旁院中的一株漢柏,並稱為瀘山古蹟。劉公祠也比較不小。該廟為清末劉廷珍先生祠。劉湖南衡陽人,清末在此統兵,御夷有殊功。本地漢人,感恩戴德,遂為立此生祠。祠內所塑劉公像,系仿其生前容貌,故甚逼真。觀像劉殊清癯,兩目奕奕有神,服飾則頭戴纓帽、身穿補服袍套,乃是前清時代的全副官吏裝束。
劉公生祠在光福寺門東北側,系一四合院建築,是祀奉清同治年間建昌總兵劉寶國的專祠。劉寶國,字延珍。
技專(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繫於二十八年創辦,當時招來新生,共計三百名左右。嗣後一部分學生,轉學他校。在我參觀的時候,只剩下一百六十九人,內有女同學十餘位。省籍以四川佔第一位,江蘇佔第二位。學校性質,為一種與高中程度相當的專科職業學校。內分農、工兩科,每科下分數系,其結構略似大學中的農工學院(例如工科下有采礦、機械、化工等系)。首任校長,為李書田(耕硯)先生。李先生在戰前主持天津北洋工學院,對於理工科教育,富有經驗。校內主持工科部分者,為採礦學家魏壽崐教授。農科主任為馮肇傳教授(我等過西昌後不久,李校長調任貴陽農工學院校長,魏先生亦相隨以去,教授方面,改由周宗蓮先生任校長)。
李校長辦理此校,甚為認真。同學雖不甚多,讀書空氣,甚為濃厚。到此參觀,學校當局,以及同學方面,招待甚為殷勤。魏、馮兩先生,並特為詳述寧屬礦產及農林資源情形。教課以外,此校教授,並從事於研究工作。就中工科方面,已有成績,在於寧屬各縣地質礦產的調查。是項工作,一部分系與西康地質調查所合作。農學研究,成績尤為卓著。最要者如本地蠶絲的改良,蠶業的推廣,對於國計民生,均有重大裨益。此外對於寧屬農產、森林、畜牧各方面的情形,亦均有詳細的調查。在這些工作中,一位出色的人物,乃是頭髮斑白的女教授,俞筠蠲先生。俞先生原是蠶桑專家。來此後對於改進本地絲業,多所致力。同時利用學校假期,不辭跋涉,常常單人獨馬,以一個女子,單騎走遍蠻荒地帶,搜求科學上的資料,尤屬難能可貴。她到過鹽源縣境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穿過鳳山營(在會理西南,西祥公路上)附近幾千裡的大森林,嘗過金沙江上流次熱帶區域所產的萬壽果,還去過安寧河西荒野的鴉龍江邊。從這些調查,她對於寧屬各地動植物按照高度與區域的分配情形,得有正確的概念。並將所得結果,用圖表和模型,代表出來,放在行轅陳列室內讓一般走馬看花的,得以一目瞭然。對於我們,俞先生似乎表現一種“惺惺惜惺惺”的姿態,處處異常幫忙。她還把技專農場移植成功的西瓜和番茄,送給我們吃。
自瀘山山腳,循公路環湖向西行約一二里,即到技專農場。此處山坡上,建有新建築數十幢,故名“新村”。西祥公路的起點,即在此處,檢查站亦設在此。自此循公路向北(後轉東)繞湖行,十公里乃到西昌城西門外的樂西公路車站。原來在二十七年的時候,國民政府,為預防日寇萬一作進一步的進逼起見,曾將西昌計劃作為一處遷都的可能地點。於是遂在此建築新村,以備萬一。後來我國軍事力量,日趨堅強,重慶安如磐石,遷都一事,成不復必要。此處山明水秀之區所留下的近代建築,大部空起,留供遊人賞玩,或者借作公共用途(按自三十一年春季起,此項建築,已大部分借與川滇西路使用)。就中“特所”一幢,比較房間最多,裝置最為周全,預定為蔣委員長來此駐驛之用。平時重重封鎖,不輕啟閉,以示敬意。新村全部建築數十幢,據說當初因為物價甚低,一共不過費去百餘萬元。在今日則所值至少當達數千萬元之多。將來勝利以後,此處將永成為抗戰建國的一種適當的紀念品。
抗戰中的西昌
自古以來,西昌之所以重要,主要因為它是西南邊地的一處重要交通中心,此點已於上文述及。惟其為交通中心,所以在軍事及政治上,此處亦是一處重要據點。以前固系如此;抗戰以後,這種情形,更形加劇。抗戰發生後不久,我國東南海岸重要區域,不幸相繼淪陷,政府內遷。隨著時局的轉移,西南、西北兩片廣大區域,發展成為抗戰的主要根據地。在這兩處大後方當中,西南幾省,因其物產豐富,尤屬重要。同時重要海港淪陷以後,外東物資,不得不改採旱路,經由西南、西北兩條國際路線,運入我國。就中西北幹線,過於遼遠,運輸殊不經濟。西南方面,則距海較近,比較要經濟得多。因此友邦援助我國,以及政府自行訂購的物資,類皆循西南路線輸入。
鑑於西昌在西南交通系統中的重要性,國府遷都重慶後不久,即積極進行建設西昌,令其成為後方軍事、政治與交通的重要中心。二十八年夏季法國在歐洲失敗,越南受日本迫協,滇越鐵路交通中斷,歐美輸入我國的物資,皆不得不取道仰光,經由滇緬公路入境。西昌雖不在這條公路線上,但由緬甸入境的貨物,可能地採捷徑直趨西昌,由該處徑入川境不必經過昆明。因此西昌地位,更形重要。
政府對於西昌的經營,亦愈行積極。為實現此項捷徑起見,交通部於二十八年,即已開始建築樂西公路(由樂山至西昌,即現今川滇西路的北段)。本來預定二十九年年底,應可完成。不意工程過於艱難,而且夏天山洪暴發,路基橋樑隨修隨毀兼以在修築過程當中,物價狂漲,預定的七百萬元預算,遠不敷用。同時沿途民工深感缺乏;主持者為求坡度轉彎一切合於國際標準又不惜多費工夫。因此種種緣由,中間雖一度通車,全路工程,至三十年夏季,並未完全告竣,而經費則已用到七千萬元,十倍於當初所定預算。嗣後商車勉強可開。至三十一年三月,始得正式通車,軍車客車,均可通行無阻。關於本路(川滇西路)南段(即西祥公路)的故事,前文已經述及。該段雖自工程上言,不盡合格;但半年即趕完。從完工迅速一點說來,深可讚許。所費經費,共計五千萬元。三十年六月,此段已如期闢通,可走軍車;惟路面改善及闢寬等工程,則仍在進行中。至年底已有成隊軍車,按期循此段路向北輸送物資,商車亦已在本段經營客貨運輸。
三十一年三月,運輸統制局乃將川滇公路南北段,同時正式通車,由該局于軍車之外,行駛客車。於是此路正式發展成為西南大後方的南北交通幹線,與昆明、瀘縣間的川滇東路比美。若自滇緬邊境算起,循此路到樂山,較之經昆明到瀘縣為近。當時瞻望前途、此路交通的突飛猛進,成為國際交通主要幹線的一部分,指日可期,同時在計劃中的中印公路,亦擬以西昌為起點。故自當時看來,西昌前途,真是未可限量。不幸兩月以後,臘戌突告失守緬甸淪陷,敵軍進入滇西,滇緬交通中斷。中印公路,嗣即暫時停修。後來西祥公路,亦區域性自動破壞。此等變化,對於西昌的發展,實係一種重大打擊。然而當臘戌、畹町初失之時,敵人長驅而至惠通橋,保山幾瀕於危。當時幸得三十六師,星夜自寧屬馳援,方得轉危為安,此又不可不謂西祥公路寶貴的貢獻。
西昌城街道不算太寬,公路並非穿城而過。西祥公路自南來,繞出瀘山後面過新村後,繞湖(邛海)西北兩面,到達此城西門外的車站,自該處穿田壩向西北去,即是樂西公路。西昌附近也有飛機場,設在距城十五里左右的“小廟”地方。因為飛機不夠支配,此處迄今尚未開闢民航線。
設在西昌的最高機關,目下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昌行轅。此處行轅所轄地方,以寧屬八縣為範圍。在此範圍內軍事、交通等與國防有關的要政,皆由行轅總攬,代表委員長執行職權。行轅主任張篤倫(伯常)先生,由軍界出身,同時也是一位幹練的行政長官。抗戰前夕他曾在陝南做過行政專員。該處巨匪王三春橫行有年。歷任官吏,皆不敢剿。張先生到任後,將其擒殺。地方秩序,頓然恢復。張主任雖以武人出身,卻對於建設事業及資源開發,特感興趣!尤喜親近文人及學術界人物。我們此次考察涼山,多承他極力協助,方得成功。
行轅裡面,設有“經濟建設設計委員會”,聘請技專校等專家為委員,由雷寶華(孝實)先生主持其事。雷先生是一位老友,採礦專家中的老前輩。戰前在陝西省政府做過幾年建設廳長,經手創修川陝公路和其他幾條重要公路。現在西南各省通行的膠輪載重板車,就是他的一宗發明;在川陝公路上,通稱為“雷公車”。雷先生在西昌,是一位數一數二的領袖人物。他不但在行轅任有要職,同時還是技專方面的教授與領導人員。我們也可以說,他是西昌的領袖紳士。這回我們來到西昌,懷著滿腔熱誠,要入涼山考察。不料仔細調查結果,這種嘗試,困難殊多,所需經費尤巨,決非私人力量所能辦到。幸虧這位老朋友幫忙、終將一切困難,一一克服,卒得順利成行。
原來行轅經濟建設設計委員會,在二十九年的時候,曾經請準上峰,特撥五萬三千元,作為考察涼山經費,準備在三十年秋季,進行此項工作。和雷先生商談以後,他竟商得行轅張主任同意,從這筆考察費下,撥出數千元,助我們成行,於是所有難題,便迎刃而解,這真可說是幸運。經濟建設委員會的職責,分調查、設計、建議三項。在該委員會領導之下,關於寧屬各地資源情形(包括礦產、農林、畜牧等各方面),已有詳細調查。根據此等調查,該會對於建設寧屬,如開發礦藏,設立鋼鐵廠等作成具體計劃,業已提供政府採納,呈請試辦。只惜西昌僻處西陲,政府人員,以及一般社會人士,對於寧屬情形,過嫌隔閡,以致各種建設計劃,迄今未能實現。
經濟建設設計委員會,在行轅內新近成立有陳列室一大間,將該會蒐集所得寧屬出產各種動植礦物標本,陳列出來。並用圖表及模型等,將新近建設成績(如蠶桑改良等),以及動植物在寧屬的分配(按照高度與區域)情形,作生動的表現。行轅政治部,是在寧屬推行文化運動與提倡抗戰意識的總機關。主持人為張敦品主任。在文字上的表現,政治部辦有目前寧屬唯一的日報(《寧遠報》)和一份月刊(《新寧遠》);後者對於寧屬情形,供給極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據本地新聞界人說,以前在西昌發行的報紙,計有《建寧報》及《新康報》兩種。前者因經費關係,早已停刊。後者系二十四軍所辦,故迄今尚能維持;不過並不是日報,而是一種單張(報紙形式)的週刊。這報(《新康報》)已經辦了好幾年;和它有連帶關係的,有一家通訊社(“康藏通訊社”)。《寧遠報》是一種小型日報,二十八年創刊。因本地民氣閉塞,識字者少,該報迄今不過銷一千多份,全是訂戶,街上並沒有報販叫賣。
不過這是寧屬唯一的日報,站在街上看一看,免致對最近歐亞戰局發展情形完全脫節,倒是旅途中莫大的幫助。此處未設有中央社的分社,報上編排訊息,全靠自己用無線電去收。在電燈廠未曾安好以前,這是件相當麻煩的事。此報範圍不大,經費不充(最初開辦時,每月只有一千元的經費,後來略為加了一點);但是編輯與辦事人,都很努力,精神不錯。我們一到西昌,就和他們成了密友。印報的一部印刷機,是抗戰後自重慶經由大小相嶺的老路搬來的。放在都市的工廠裡,這種機器,自然顯得很小。但是從那種險峻的山路搬運,真是不易。據說運來的時候,快要搬到大相嶺頂,無意中忽然一隻大鐵輪,滾回山下去了,登時壓死一位搬夫。後來費好些事,耽擱了幾天,方才將這輪從山窩裡吊起來。但是現在這部機器,居然在西昌很順利地工作。由這點也可看見我國戰時文化建設的不畏艱阻。
《寧遠報》的編輯當中,那時有一位女記者,楊雁永小姐。楊小姐是江蘇人,她自己也夢想不到會到此等遼遠的邊地來服務。她是大夏大學出身。畢業以後,在重慶《商業日報》做過兩年事,後來由行轅政治部特聘來此。據她說,西昌風氣,相當閉塞,婦女尤其守舊,近來雖已成立婦女協會;可是在其中活動的,大都全是外省人士。至於本地婦女,則尚未超脫“男女授受不親”一類舊禮教的束縛。
西昌城內,文藝運動,最近也活躍起來。先後成立的文藝團體、計有“西昌青年文藝研究會”、“西昌青年業餘讀書會”、“西南文藝社”等。對於這些團體,政治部裡面的青年幹部,都積極地參加。政治部下,又設有“寧遠劇社”,僱用一班青年男女同志,專演抗戰話劇,藉以提高一般人民的抗戰情緒,將意志更加堅強起來。
我們在西昌的時候,正巧他們排演《國家至上》,特別邀請我們去看。出演的地方,在城廂唯一的戲院,“新新舞臺”。目的在響應政工號飛機募捐。票賣得不賤,座卻全是滿的。西昌娛樂場所太少大約是滿座的一部分理由。到了那天,西昌城的摩登士女,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全跑到這戲院來,彷彿像開時裝展覽會一般。
西昌城裡,設有一座民眾教育館,裡面陳列有多種報紙,讓民眾自由閱覽。每天光顧的人,非常地多。和別處小城的民眾教育館一般,旁邊附設有民眾茶園。這處民教館還附帶有一種特殊任務,就是每逢發了警報,解除以後,關於敵機行蹤,以及空襲情形的情報,由該館代為公佈。西昌雖是這麼一所邊僻的古城,近來也常會受到警報的騷擾。最初人民莫名其妙,放警報也不躲避。第一次試驗手搖警報機,大家笑嘻嘻地,以為很好玩。後來聽說雅安炸了,警報又天天放,於是開始慌起來。銀行改在下午三點到七點辦公。一發預行警報,街上人就走光了,店鋪一齊關起門。城內和近郊,挖有少數防空壕。民眾也開始受防空訓練。總而言之,警報中緊張的情形,很有點類似昆明。我們走後不久,小廟飛機場,就被炸一次。但是西昌城本身卻迄今未曾炸過。
政治部的程濟志先生,是一位具有天才的木刻家,常替《新寧遠》等刊物作木刻畫。在西昌的時候,我們同人中馬杏坦君,和他聯合在民眾教育館,舉行了一次展覽會。馬君展覽的部分,是此次“旅途速寫畫展”;內容包括其沿途所作漫畫、寫生及木刻等。參觀展覽會的人,為數甚多。內中武裝同志,為數不少;苦力也多,另外白髮老者,很有幾位。他們對於這種工作,很感興趣。在出口處我們照例留有一本簿子,請參觀者批評指教。想不到評語當中,最精彩的一筆,是一位十五歲的中學生寫的。他題的是:“誰知邊疆真風物,只在傳神數筆中。”
西昌街上,機關真多,許多人以為有點太多了,彷彿這座小城容不下來。行轅以外,此處範圍最大的機關要推西康省寧屬屯墾委員會。原來西康省政府目前政令所能達到的地方,計分雅屬、寧屬、康屬三個區域,就中康屬縣份最多;所轄地面,亦遠較寧、雅兩屬為大。可是地廣人稀,居民主體是以遊牧為主的“康人”(住在西康境內的藏族),因此對於省政府收入上的貢獻最少。寧、雅兩屬,原屬四川,居民以漢族為主。雅屬森林茂盛,以木材及中國藥材為出產大宗,寧屬則是康省出產穀米的主要區域,尤為省府當局所重視(寧雅兩屬,在二十七年西康建省的時候,方始劃歸西康省管轄)。
建省以來,主持西康軍政者,迄今為劉文輝將軍。他是西康省政府主席,兼二十四軍軍長。康省省治,一向設在康定;但是他在康定的時候不多,以前老在西昌,近來則長駐雅安,所謂寧屬屯墾委員會,可說是西康省政府駐在寧屬的一種代表機關。所管的事,比這機關名義所指示的範圍,要大得多。屯委會的委員長,名義上由劉文輝自兼。現在他既常不在此,一切系由該會秘書長杜履謙,代拆代行。杜先生兼任二十四軍機要處長,為劉氏親信人物,在此不啻為劉作代表。他是四川大學出身,法律系畢業。現在年紀還很輕,看去不過三十多歲。自其談吐面貌,一看就知他是一位精明強幹的人物。
歷史灰塵注:劉文輝(1895年1月10日—1976年6月24日),字自乾,法號玉猷。劉湘的叔叔,俗稱“劉么爸”。民國第二十四軍軍長,陸軍上將。四川省主席,四川爭霸戰的主角之一,在川軍五行中他屬火。政治上神通廣大,人送外號“多寶道人。”曾主政西康省十年之久,人稱“西康王”。1944年冬加入民革,任中央委員 [1] 。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義,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國家林業部部長。1976年病故。
寧屬屯墾委員會的前身,是“寧屬夷務委員會”。該會於二十七年西康建省後不久即行設定。二十八年,夷委會撤消,改組成為屯委會。屯委會組織3,下分總務、邊務、墾務三處,均歸秘書長室統轄。總務處處長,現由金存良(止誠)先生(以前曾任夷務處處長)擔任。該處下設文書、財政、會計三組。邊務處(亦稱夷務處)處長,現為楊學端先生。其下設有軍事、教育及撫綏三組。墾務處處長,為徐孝恢先生。下設墾務行政、墾務技術、農藝工業及農業經濟四組。另外直屬秘書長室的,尚有電務、統計及邊民政訓三組。自名義上說,本委員會的事業,限於屯墾。自組織上言,彷彿是屯墾與夷務並重,實際上則在目前階段中,該會工作,大都偏重夷務方面。其所以如此,亦自有其理由。
寧屬地區,肥沃之地,宜於耕種者,主要地系在安寧河谷、西會大道的兩旁,以及北通冕寧、越西田的路上。此等地方,早由漢人墾殖,無需再事開闢。漢人勢力達到的地方,以前墾過,後因匪患而告荒廢者,誠然不是沒有。不過面積不大。不值得去大舉開發。現在可以開發的地方,主要地在倮夷聚居的區域。此等地區,所佔地面很大,可是對於農業上的價值,遠趕不上漢人聚居的河谷。多數那些地方,海拔過高,不宜種稻,為漢人所不喜。所以幾千年來,漢人根本不亟於要去。其中也有一部分,較宜於耕種,而且甚至以前是漢人種過糧食的(例如西昌到昭覺一段路上);後來因為夷患鬧得太兇,不得不予以放棄。此等地區,自然特別值得開發。無論如何,屯委會目前方針,是想把整個地廣人稀的寧屬夷區,不問其適於種稻與否,逐步開發起來,在可能範圍內將其變成農業區域。因為夷人人口太多,為達到此項任務起見,勢需將大批漢人移民進去。這樣的開發,自然不免要與夷人利害衝突。加以此數縣內所謂夷人,絕大部分,全是素以強悍聞名的倮夷:漢人對之,見而生畏。非有武裝保護,事實上無法可以打進去。這樣一來,開墾非用屯墾方式不可。而為減少困難起見,不得不先採恩威並用的方法,把夷務問題把握住了,然後再圖屯墾。屯委會之所以特別著重夷務工作,其理由主要地是在於此。自三十年四月起,屯委會印行有《邊政》月刊一種。
寧屬屯墾委員會所管轄的範圍,以及工作性質,多少不免與西昌行轅相重複。好在雙方能採合作的態度,許多問題,都是協商而後行。所以一切進行,都頗圓滿。目前寧屬方面的主要問題,可分夷務、禁菸、交通及資源開發等項。對此各方面,行轅及屯委會,均具有深切的興趣。一切要政,雙方共同負起責任。關於夷務及資源開發兩種問題,下文將作更詳細的討論。交通方面,上文業已約略提及,在此處關於禁菸問題可以略說幾句。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我國深受煙毒,已及百年。近年來政府厲行禁政,至抗戰開始時,沿海以及長江下游各省,大體業已禁絕。四川以僻處內地,以前執行不嚴。川西一帶,在當時(二十六七年)尤其是鴉片遍地;人民染有煙癮者,為數特多,寧屬各縣,以前屬此區域,自難例外。政府內遷,嚴令禁菸。至三十年時,川、康兩省境內,凡是漢人居住的地方,煙苗大部剷除。然而寧屬境內,情形特殊,夷區所種鴉片,一時無法作有力的干涉。同時人民煙癮已深者,短時間亦無法令其完全戒絕。因此即在三十年,此項問題,仍然嚴重。行轅及屯委會,對此當然異常關心。另外在西昌,還駐有“軍事委員會特派寧區禁菸巡查執法監部”。在禁菸一點上,此各機關的目標既系相同,遂自三十一年起,組織聯席會議、專門處理此事。列席是項會議者,皆各機關長官,計有行轅張主任,軍委會李執法監,屯委會杜秘書長,二十四軍楊副師長,三十六師李師長等。如此共想辦法,據稱頗有成效。一部分鄉民無知,煙苗隨鏟隨種。在三十一年春季,乃由聯席會議(此項會議,每星期舉行一次)議決,命二十四軍及三十六師,派遣部隊,分割槽再行徹底剷除煙苗一次,惟所及區域,仍只限於漢人居住地帶。夷區方面的同等工作,一時不易推行,尚待以後努力。
寧屬各縣境內,保衛治安的軍隊,向來全是二十四軍,樂西、西祥兩條公路修通以後,因保護此項國際路線,極其重要,二十四軍又感不夠支配;中央乃於三十年夏季,加派三十六師入康,專任護路之責。至三十一春,西昌、會理兩縣的地方以及公路沿線,已劃歸該師職責。二十四軍留此者,不過少數部隊,其餘則調去增強其他各縣駐軍實力。後來臘戌失陷、三十六師調援滇西,另由其他部隊增防。兵力增厚以後,地方情形,確日見進步。如夷區等等特殊情形,將來均應不難剷除。
駐紮寧屬的,屬於二十四軍八二一團。西昌街下,有兩座威武的機關,一為二十四軍行營,一為八二一團指揮部。二十四軍裡面,也頗有幾位文人。有一位吹口琴吹得很不錯的曾君,常來找我們研究這種藝術。軍部裡的人,許多很愛運動。他們自己組織的球隊,常和學校等比球。一般說來,目前住在西昌的人對於體育,興趣相當濃厚。學校和軍隊的球隊以外,還有公務員組織一個業餘體育團體,名叫“七七球社”。我們在西昌,和他們比過一次排球。男女觀眾,異常擁擠,情形熱烈得很。
三民主義青年團,在西昌是一個有生氣的機關,值得特別提及。在我們初過西昌的時候,該團西康支團部及西昌分團部,都設在西昌,一起在文廟裡辦公(後來在三十一年,支團部移往雅安)。支團部主任陳志明先生,是一位年富力強的幹練人才。分團部(那時還不過是籌備處)的王隆映主任,更是一位吃苦耐勞的青年,後來和我們一道,步行透過涼山夷區。在西昌籌備入涼山,青年團幫了我們不少的忙。精神鼓勵以外,在買東西及找交通工具上面,給了我們許多實質上的幫助。
成為都市以後,衛生事業,在西昌業已受到相當注意。政府方面自十一年起,設有一座衛生院。首任院長,是翁之龍先生(後來不久,他就職辭去了)。資格最老的醫院,為附設在天主堂的那座,新近還設有另外一所教會性質的醫院,就是“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邊疆服務部”所設一處診療部。現在的西昌人,比較地可以不怕生病了。
今日的西昌,乃是公務員的世界。在會理街上,所看見的人,不是商人,便是苦力,別種人很不多。西昌則大大不然。街上走來走去的人,形形色色都有,尤以公務員最為顯著。他們有的穿上中山服,有的穿上軍裝,還有一些穿其他制服者。在各種人中,他們所佔成分,似乎特別高。自然學生也頗不少,後來(三十一年起)還常看見汽車司機。衣冠整整,穿得漂漂亮亮的男子,在此並不稀罕。旗袍短髮的摩登女郎,更是普通。甚至滿身黃制服的女同志們,到處可以碰見,襯衫長褲的男裝女性,也有時會出現,而且這種女子,大都作本地口音。此外藍布大褂的商人,短裝的苦力,為數仍然不少,在這種原來已經很夠複雜的漢人社會當中,再混上許多作奇異裝束的夷人男女,更加使西昌街上的圖畫,顯得五花八門。初次來到西昌,誰都不免為好奇心所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