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熱愛上歷史文化建築,週末就踏上了步履不停的旅途。見過重大系列的建築,能夠概括各個流派的建築,也見過了從民國時期到蘇聯援建時期間的建築,不過當我真正走到重鋼系列的歷史建築跟前時,說不失落是假的。
從丁家埡口走到李子林,這段路我並不是第一次來,去重慶工業博物館的路也是這裡。
不下雨的週末,順著長江邊的這條路走過去,看到一大片草坪,修剪過的頗有格式的樣子讓我一直以為這是個公園,沒成想這裡竟然就已經是重鋼的核心區域了。
重鋼這個名字,對於手手這個礦務局子弟而言一點也不陌生,說是從小聽到大也不為過。
在礦務局與鋼鐵廠唇齒相依的那些年裡,重鋼在我心裡活得不太好,和礦務局一樣難過。後來當我長大了,有機會仔細看看它時,它已經搬走了。
白樓
如果不是對著照片看了又看,我都沒法相信眼前這棟平平無奇的建築竟然是重慶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建築。拿著大渡口區文旅委寫的專欄裡配的照片和同伴再三確認後,終於鎖定李子林草坪前的這棟樓就是傳說中的重鋼白樓。
周圍被維修整改的鐵皮圍了一圈,中間四層,兩邊三層,牆壁和窗戶也無甚特色,如果說這個是建國初期工業的特色建築,其實各個礦務局的建築反而更有特色。
所以當我得知這棟樓是重鋼的技術處所在地時,一切的失落都釋然,這也許就是鍊鋼人的浪漫,青磚和白灰是他們書寫浪漫的紙和筆。
紅樓
繞過保安室,才終於找到了重鋼紅樓。
這棟建築建於1953年,磚木結構,中軸對稱,清水外牆,門口有六柱門廊,地上是水磨石。這裡曾經是重鋼總部的辦公樓,而今是管理工業博物館公司的所在地。
門口樹蔭依舊,庭內草木深,有一瞬間我竟然聯想到了故宮:經歷了兩朝24個皇帝,不同的皇帝坐在同一個屋簷下,只有時光中輾轉,其餘的一切都凝固了。
之前查資料時很多曾經的重鋼人都說紅樓裡面戒備森嚴,在特殊年代甚至沒有介紹信都沒法入內。而今的博物館公司也將大門緊鎖,我也沒辦法進去一窺究竟。
重鋼醫院住院部
在丁家埡口左邊上坡,就是曾經的重鋼醫院住院部大樓所在地。
一路上滿是泥濘,還有十幾條野狗虎視眈眈,以及四毛錢一個的快遞暫存點,組成了去往這條路的風景。不知道為何醫院建在如此陡峭的地方,病人爬上爬下多運動也許體質就變好了吧。
站在這一棟一字型的住院樓跟前,我的腳下全是垃圾,多得已經看不到地面原本的樣子,多得即使在深秋卻仍舊有一群蚊子把我圍攻。
總樓層大約是4樓,隱約可見牆面上貼了半牆的白瓷磚,最上面一層破敗得讓我擔心隨時都會垮下來。作為重慶市第三批歷史文化建築,這陣仗讓我有些愕然。
曾經的重鋼繁華得覆蓋了醫療教育等多個板塊,我甚至能想象這棟住院樓裡的床位應該都有200張以上,這在當時已經是不小的數字。
而今我連邁進去的勇氣也沒有,不僅是因為門口用紅色顏料潑塗的大字,更是因為因為落敗而帶來的死亡氣息。
渝鋼村工人住宅
全網首發導航地址:藍光御江臺,順著小區進去,就可以看到這棟重慶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建築——渝鋼村工人住宅。
1955年建成的這棟樓是蘇式磚混結構建築,同時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為產業工人修建的成套住宅,在國家“一五時期”作為在重鋼工作的蘇聯等國外專家及家屬的住房。
後來隨著蘇聯專家撤離,就被改為重鋼幹部職工家屬住宅。
2020年,渝鋼社群居委會從這棟樓撤出到對面,據說要打造成文創天地,但至今未果。
鋼花影劇院
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時候,它還叫“新山村大禮堂”。
70年代,由於演出越來越多,它更名為“鋼化影劇院”,鼎盛時期90年代時還曾獲得“全國影劇院300強”的稱號。
雖然它如今仍然是大渡口唯一一個可同時容納近1000人的正規影劇院,但接到的演出卻越來越少。曾經的田漢、劉詩昆、侯寶林等大牌正在一個個遠去,卻再沒有新生力量登陸這個舞臺。
老一輩的重鋼人對這個地方充滿甜蜜回憶,這裡是他們戀愛和家庭的快樂源泉,而新一代的小朋友已經對這裡一無所知,他們對live house的喜愛遠大過於此。
也無人可責備,隨手一查,幾個月這裡都沒有一場演出,或許運營才是它目前最大的困境。
比起重鋼轟轟烈烈地從武漢的漢陽鐵廠而來,到如今遷到長壽,徒留這一地雞毛。就像是所有美好的愛情一開始都是轟轟烈烈,後面走到末路尚存一息,卻仍有人纏綿在舊派的浪漫之中。
一聲嘆息,追求浪漫的人鬱鬱寡歡,足夠現實的人風生水起。
往期文章
- 寧廠古鎮:草籽滿襟,人煙盡凋零
- 天青色等煙雨,白沙古鎮我等你
- 天府鎮:山城煤礦至此興
- 南坪長生橋鎮,現在的模樣
- 走馬鎮野外,有座荒蕪的慈雲寺
- 彭鎮老街:一張回到過去的門票
- 遠覺鎮南華宮,連牌子都快保不住了
- 楊洪安古寨:徒留一段楊門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