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波資料,去年全球的新能源車銷量為287萬臺,而中國單一市場售出了117.8萬輛,佔了新能源車近一半的銷量,是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
另外剩下的新能源車,歐洲消化了絕大多數。當中的原因與歐盟的排放法規有很大關係,過於嚴苛的法規,逼迫很多品牌都轉戰新能源戰場,最明顯就是今年的廣州車展,接近一半傳統品牌新車都是新能源車。
寶馬iX
有關注寶馬動態的網友對iX應該不陌生,去年寶馬在釋出會上立flag時,隔壁放著的就是iNEXT概念車也就是廣州車展即將和我們見面的寶馬iX。
從外觀的形態上,就能將它和寶馬之前推出的新能源車區分開來了,它是寶馬完全用全新思路打造和開發的車型,不過這麼說好像說服力不足,畢竟iX3上市時,寶馬也說它是全新打造的。
但在寶馬的內部,電動車其實是有區分的,過渡型、戰略型、合作型有3種,之前的iX3明顯就是過度型的,而iX屬於戰略型,在它身上有著寶馬最新的科技成果。
但這種最新的成果並非是多少秒的加速、多少個鐳射雷達。這類的玩法對於寶馬這種豪華品牌顯然不夠高階,寶馬的工程師考慮的是如何讓iX有差異化,要撐得起高價。
所以iX在體驗上大做文章,首先是互動方式,idrive的時代“按鍵”是互動方式,來到新能源上時代,大螢幕成為了與人車互動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語音系統的好用與否,螢幕的清晰程度,汽車能不能去理解你,才是iX體現價值的地方。
另一點是如何透過材質和設計,將品牌歷史的底蘊勾勒出來,說人話就是格調,能看見iX身上有很多現代化的設計。
例如用按鈕取代的門把手、隱藏的空調出風口,都表明了寶馬正在裝修一臺很精緻的很現代化的豪華品牌座艙,但它不忘在細節的地方放上一些復古元素,這就好比在現代的傢俱裡出現一個花瓶,顯得額外有個格調。
類似的思路在賓士上也是如此,所以能看出如今傳統豪華品牌的新能源車展現出了三國鼎立的趨勢,一類是威馬這類的技術狂堆鐳射雷達,一類是蔚來這類講究服務的品牌,另一類是傳統豪華品牌玩格調,你會怎麼選?
凱迪拉克LYRIQ
本屆廣州車展,凱迪拉克也會推出新能源旗艦LYRIQ,與上面提到的寶馬iX的思路不同,LYRIQ和威馬這類的技術狂魔走的是相似路線。
包括之前的官方的釋出會都花了很大的篇幅在介紹LYRIQ的技術,首先是平臺優勢,LYRIQ用的是凱迪拉克全新的Ultium平臺,複雜的話術不講,你只要知道這個平臺有著高整合化、高通用性這幾點就夠了。
落到LYRIQ上,高整合化的車身能騰出空間來放置大電池,所以LYRIQ CLTC 續航突破了 650km,同時會搭載CT6上那套 Super Cruise 駕駛輔助系統,依靠高精地圖實現指令變道和自動變道。
晶片用的也是目前主流的 Mobileye晶片,主要靠的是視覺方案,而新勢力普遍在推的鐳射雷達LYRIQ暫時沒有搭載,同時根據凱迪拉克的內部訊息,也並沒有裝載鐳射雷達的計劃。
所以在自動駕駛方面LYRIQ只能說在老牌車企中佔優,但對於新勢力還是稍顯保守。LYRIQ在有限成本下加入了一塊33 英寸 OLED 超大麴面屏,並且會作為標配的配置存在。
這塊大屏號稱是可以對標蘋果價值四萬的顯示器,不過對於這種引數,科技達人應該深有體會,引數僅供參考,顯示效果是玄學,但對於車機來講,這塊螢幕短期內絕對是一大亮點了。
這塊大屏內的晶片是當前熱度很高的8155,再配合上曲面大屏,讓我對凱迪拉克的全新車機很感興趣,如此牛逼的硬體配備,軟體體驗能否跟上,是它的最大懸念。
多說一嘴,目前LYRIQ已在美國正式開啟預訂,起步售價為5.8 萬美元,所以大機率國產的LYRIQ會和凱迪拉克CT6的價位接近,起售價不到40萬。
本田e:NP1
憋了這麼多年,本田終於要出真正意義上的純電車型了,新車在之前的Honda中國電動化的釋出會上已經亮相過了,而本次的廣州車展會真正和大家見面。
先說下我對e:NP1的態度,就是不驚不喜。我原以為憋了這麼多年,本田會直接帶來Honda e,結果卻是e:NP1,要知道e:NP1在某些方面和全新繽智實在太像了,就連軸距都接近,在如今這個年代依然推出一款和燃油車相似度如此高的電動車,未免讓人失落。
當然了,這是我膚淺的看法,從造車的角度來說,純燃油車和電動車共用一些部件沒什麼不好,只要放得下大電池,沒有續航焦慮其實就沒有大問題,關於這點e:NP1的續航達到了510公里。
而在自動駕駛的層面,e:NP1搭載的是Honda SENSING 360的系統,這套系統官方稱它已經能做到L3級別的自動駕駛冗餘水平了。不過細看硬體,關於這個說法我個人持保留意見。
e:NP1有一顆單目攝像頭和5顆毫米波的雷達,而同價位的新勢力普遍用的都是雙目攝像頭了,更別說大家已經開始佈局鐳射雷達,所以從硬體上來看e:NP1並沒有太大的噱頭。
當然了或許有的網友會說,理想ONE也是單目攝像頭,但目前e:NP1並沒有正式上市,而理想已經在積極佈局新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了。
硬體不夠,演算法來湊也不是不可能,最終我們還是要看實車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