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礦色彩豐富,優勢獨特
黃龍山紫砂陶礦的色彩非常豐富,從山體淺表層到縱深600多米的礦層,層層疊加的頁岩狀況,每一層的品種都不同,其中山表層最薄的層面僅厚幾釐米,但裡面的陶礦或三五種共生在一起,或七八種混生在一起,這就是山表層的五彩共生礦。越往下開採,單品種的紫砂陶礦就越厚,礦種礦色就越單一,有的是幾米一個品種,有的是幾十米一個品種。但蘊藏的穩定性就越好,越深藏的礦越堅硬。縱深到“五通組”,礦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龍板層,龍板層蘊藏的紫砂陶礦,材質堅硬,同時蘊藏量也最大。黃龍山紫砂陶礦色彩豐富,流光溢彩稱為五色土。其中大部分是有紅、黃、紫、黑、青、綠、白等七種顏色,其中紅有很多種紅色,紫有很多種紫色,黃有很多種黃色。各種色彩有深有淺,有的共生,有的單一。而黃石石英岩層中紅泥、紫泥、青泥、白泥、降坡泥等共融在一個礦層為多見。而其他山脈含陶礦的蘊藏區都屬於“高驪山組”。在宜興境外的大部分山脈丘陵所蘊藏的陶礦甲泥、紫砂泥,其石英岩層非常疏鬆。山的表層像拋松過一樣,石質的堅硬度比較差,這就使得蘊藏在下面的陶礦沒有覆蓋的壓力。泥質浮鬆不致密,缺乏厚重感。如果將這些山脈的陶礦練泥做試片,燒結後會出現疏鬆、輕、空,表面沒有結晶面的現象;且缺乏油性,含砂性少,含泥性重,也不耐高溫。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山泥與本山泥的區別。原因是其陶礦蘊藏形成條件與黃龍山蘊藏形成的自然條件不同,地質構造不同,黃龍山的紫砂陶礦由於構造上面覆蓋著幾十米厚的石英岩,這就造成了其緻密厚重,含砂性豐富,製成品泡養如玉的效果。
礦土蘊藏的深度與厚度的自然條件獨特
黃龍山地表架土層下面有紅、黃、紫、黑、白五色土,其中老嫩紅泥、綿頭綠泥豐富:下一層為甲泥、白泥、綠泥、朱泥、紅泥等,它們與黃石石英岩層疊加在一起,或一層石英岩疊加一層紫砂礦土,黃龍山的礦土厚薄有規律,分佈廣,蘊藏也極有規律,品種也多,儲量也豐富,是屬於砂質巖的礦土,開採方式有露天和暗宕兩種方式。
黃龍山山體是沉積岩,由片狀岩石的形態堆積而成,深入地下幾百米的礦體是原生礦床,其中井下最厚的陶礦礦層厚達幾十米,越往下礦層就越厚。以四號井為例,縱深600米之多,最厚的甲泥厚度達60米左右,從項板到底板稱為龍板,這夾在中間的紫砂陶礦,在井下幾百米之下,其地質時代為五通組。黃龍山是由龍板原生礦床到地面的滋生礦床,由地下到地面,從地下原生礦到地面山脈蘊藏的滋生礦,經歷了漫長的發育成熟過程。地層自上而下為:三疊系青龍群,二疊系龍潭組,下二疊統棲霞組,上石炭統船山組、黃龍組,下石炭統高驪山組、金陵組,上泥盆統五通組,形成完整成熟的礦脈結構鏈。
黃龍山的紫砂陶礦的泥性獨特
黃龍山的紫砂陶礦,是砂質巖礦石,俗稱硬陶,含砂量達36%左右,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細砂岩、夾彩砂岩、陸相碎屑岩,石英和紫紅色細砂岩以淺海頁岩燧石層為主。在中志留統茅山群礦層中見到以淺綠色為主的矽酸鹽陶礦。而上泥盆統五通組是以灰白、深灰、灰褐色、紫紅、灰紫、暗紫紅、紫藍青等色甲泥陶為多見。幾億年的發育,已經完美地形成每一層礦層當中的紫泥、紅泥、綠泥各種色彩的砂質巖、粉質巖、粉砂混合質巖,這種紫砂陶的泥性,含砂性豐富的材質,俗稱硬陶材質,製成作品以後就具有了豐富的透氣性。
黃龍山的紫砂材質密度與石英岩相同
黃龍山紫砂材質的密度與黃龍山的石英岩相同。紫砂陶土礦蘊藏在幾十米厚的甲泥層中,特別是蘊藏在黃龍山幾百米下的深井中,不能單獨開採紫砂泥,要在開採甲泥過程中精選出來。它在甲泥層中,厚度近幾十釐米,雖然在同一層,但每一塊紫砂礦土被表面的蠟面結晶隔開,礦工俗稱羊油夾板,其為透鏡狀,表面光滑,每一塊沉甸甸。它的重量與大小相同的石英岩差不多。在20世紀80年代,國營宜興陶瓷公司原料總廠礦料技術科對紫砂礦的密度做過測試,1立方米的石英岩重量是950千克左右,而同樣1立方米的紫砂礦密度是890千克左右,它的密度與黃龍山的石英岩不相上下。
這是因為黃龍山的紫砂礦土含石英豐富,密度相當高。密度高的紫砂礦土,才能耐得住高溫燒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