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楊女士今年剛四十出頭,體質非常奇怪:平時非常怕冷,氣溫一降就手腳冰涼;但又極易上火,臉上長痤瘡,眼睛總乾澀,反覆口腔潰瘍,夜裡還總受失眠的困擾。
考慮到秋天天氣乾燥,楊女士特意吃上了雪梨、銀耳、百合等滋陰的食物,可這些症狀不僅沒有改善,還出現了腹瀉的情況。
楊女士到醫院做了全面的健康體檢,並沒有發現明顯的異常。
“我到底是體熱、還是體寒呢,要如何調理呢?”楊女士來到長沙市第三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一問究竟。
接診的科室副主任肖智對楊女士進行面診和把脈,發現她鼻頭處長有痤瘡,舌體胖大,舌尖紅,脈沉,四肢冰涼。
結合她對平時的症狀描述,肖智辨證診斷她為上熱下寒證。
中醫將人體臟腑根據功能和部位劃分成上、中、下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腎。
三焦為人體元氣通行的道路,元氣透過三焦輸布全身,以達到激發、推動各臟腑組織器官動作的功效。
上熱下寒證即上焦有熱,下焦有寒,關鍵在於中焦沒有起到運轉的作用。中焦的脾主升、胃主降,這兩個臟腑運轉良好,中焦才能發揮作用,因此調理脾胃是關鍵。
結合楊女士的情況,肖智為她開具了調理脾胃、疏通中焦的中藥處方,配合艾灸和中藥足浴,並建議她回家練習八段錦。
經過半個月的調理,楊女士的口腔潰瘍不犯了,手腳溫熱,晚上的睡眠情況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肖智介紹,臨床上上熱下寒證的患者日益增多,這主要與現代人的習慣——用腦有餘、用腳不足有關。
人在思考時,能量就會積聚到頭部,思慮過多總伴隨著焦慮、緊張,心火一直騰騰在上;運動的少,身體的迴圈能力差,加上飲食寒涼,穿得又少,脾腎陽虛,從而下焦越來越寒。
因此,治療上需要以打通中焦為主,透過運用中藥調理,以及在腹部中脘穴、雙足的三陰交穴處施以艾灸療法以健脾化溼,足底湧泉穴以引火下行,讓中焦恢復正常的運轉;單純的瀉火、滋補都只會讓症狀更加嚴重。
除了以上治療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小妙招可以改善上熱下寒的體質。
1.堅持泡腳。泡腳時可加上補陽的艾葉、生薑粉等,水溫以熱而不燙為宜,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微微出汗為宜。泡腳時還可以用雙手搓後腰,從而溫腎壯腰,改善怕冷,虛火上浮的症狀。
2.推腹。手掌由心窩開始向下推到小腹,反覆推5分鐘。雙手或者單手都可以。透過推腹,疏通中焦,上下焦也會得到疏通。從而達到舒肝理氣、開胃健脾,補腎養心的目的。
3.練習八段錦裡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和【兩手攀足固腎腰】兩式。搖頭擺尾一升一降,把火引到合適的位置,身體內的圓運動才能運轉,從而保證身體的陰陽交融,寒熱處於正確的位置。這一招可有效去除心火,避免長暗瘡、暴發青春痘、情緒暴躁等情況的發生,適合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
而兩手攀足固腎腰,則是站立並足,上身前俯,以兩手沿著腰部和腿部往下攀握兩足趾,可使腹直肌以及腳內側的經脈得以伸展,透過手的熱量對腎臟進行按摩,鍛鍊腰腎達到心腎相交,改善咽乾口燥、心慌、心煩、失眠、健忘等症狀。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通訊員謝夢瓊 陳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