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分事實與假設
吃晚飯的時候,我對兒子說:你很久沒去找鄰居的大哥哥某某玩了,要不要待會吃完飯去找他聊一會天?
這位鄰居的小孩是我高中老師的兒子,今年讀初三,非常優秀。我覺得讓小孩去跟年齡比他大一點的優秀的孩子多交流,能夠學到很多東西。
兒子說:他這個星期應該沒有回家。
我說:你沒有去找他怎麼知道他沒回家呢?
他說:表哥讀初三也是這樣子,兩個星期才回家一次。
我說:你表哥和他又不在同一個學校,你表哥沒回家,你怎麼知道他也沒回家呢?
這時兒子又回答我說:他讀初三很忙,估計也沒有時間陪我聊天。
看到這裡,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想呢?
暫停一分鐘,你可以想一想。
如果是幾年前,我可能會說:你小子怎麼那麼多廢話,你是不想去嗎?叫你去你就去!
如果是一年前,我可能說:得,不錯,你小子還挺善解人意,同理心還挺強。
但現在我覺得:他沒有區分好事實和假設,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繼續問兒子:鄰居大哥哥這個星期沒來,是他告訴你的還是你自己猜的?
兒子說:我猜的。
我又問他:鄰居大哥哥,讀初三沒時間跟你聊天,是他告訴你的還是你自己猜的?
他說:我猜的。
我說:你的猜的和你以為的都不是事實,而是一種假設。那什麼才是事實呢?就是你去了他家後,看到他在不在家,那才是事實;如果他有在家,你問他有沒有空和你聊天,他的回答才是事實。明白嗎?
他點點頭。
我又說:區分事實和假設很重要!因為這對你的行為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剛才這件事,如果鄰居大哥哥是在家的,但是你假設他不在家,所以就沒有過去。而且,你假設他沒有時間跟你聊天,但事實上他是有時間跟你聊天。那麼,你就錯過了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但這還只是一件小事。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更重要的事情,而你總是給自己假設一些理由,讓自己這也不敢去嘗試,那也不敢去嘗試,最終你將會失去很多機會。最終這些假設會對你的內心造成很大的限制。而內心的限制遠比外在的限制要大得多,只有突破了內心的限制,才能更好地突破外在的限制。
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對事情做出謹慎樂觀的假設。比如剛才這件事,你應該這樣子假設:鄰居大哥哥應該有在家,他應該有時間和我聊天。如果他在家,就先問他有沒有時間和我聊天,沒有的話也沒關係,我就先回去,下次再找你。
這樣,是不是既不丟失丟失機會,也不會打擾到人家。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擺脫了消極假設所帶來的限制。
當然過分樂觀的假設也是不行的。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干擾,會引起別人的討厭。
所以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問自己,這到底是我的假設還是事實?明白了嗎?
聽完我的解釋之後,兒子笑著說:如果是以前,你肯定又對我發火了。
二、區分意見與情緒
我一聽,又有新的想法。
我笑著說:我發火也是為你好啊。雖然我發火的時候帶有對你不滿的情緒,但是裡面也帶著我給你提的意見啊。所以我,或者別人對你發火的時候,你要區分對方說的話裡面的意見和情緒。怎麼說呢?
像剛才我對你說的那段話,如果我不是心平氣和地對你說,而是對你大吼大叫。那你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下面幾個問題:
首先,別人對你發火肯定是因為你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
其次,他的話裡面哪些是對你有用的意見,有用的意見你要吸取和接受。
最後,至於對方的不滿情緒,可能是因為你做得不好引發的,也可能是他的性格本來就是這樣子,並非單獨針對你。
如果你能夠這樣想的話,那你就既不會傷心,也不會氣憤。因為人在啟動理智思考的時候,情緒就會得到平復。更重要的是,你還能在這些糟糕的事情中學到有用的東西。
這就是區分意見和情緒的好處,你學會了嗎?
吃完飯後,我看見兒子提著垃圾去樓下扔掉,很晚才回來,而且心情還不錯,應該是去找鄰居的大哥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