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相信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遇到這個“奪命三連擊”哲學命題。這個問題也同樣叩擊著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弄不清祖先的民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
要說韓國人的起源問題,至今有“箕子朝鮮說”“檀君朝鮮說”兩種說法,但孰早孰晚?但誰真誰偽?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哲學難題一樣,弄不好會傷害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所以至今也沒有一個定論,但這又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左為“箕子”,右為“檀君”
箕子朝鮮說
有文獻記載或考古發掘實物為證,朝鮮半島歷史上至今有四個曾以“朝鮮”為國號的政權。即箕子朝鮮(公元前1120 年~公元前194 年)、衛滿朝鮮(前194年~前107年)、李氏朝鮮(1392年~1910年)和金日成建立的朝鮮(1948年~)。其中,前兩個都是中國人所建立的流亡政權。
據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記載:“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商朝滅亡後,箕子不願服侍周朝,帶領一幫遺民東遷至今朝鮮半島,教會那裡的人禮儀和農耕養蠶技術。這句話隱藏的資訊非常豐富,箕子流亡到朝鮮的時候,當地已有土著居民,但他們還不懂禮儀,處於刀耕火種或者狩獵的原始狀態,中國人去了以後,給當地人帶來了文明的火種。這句話並沒有否認朝鮮半島先民的存在,但肯定了箕子對朝鮮的“教化之功”。
90版《封神榜》海報
看過傅藝偉版《封神榜》的觀眾,可能還記得該劇的服裝異常暴露,但基本上還原了商周時期的裝束,箕子帶去朝鮮的衣冠,大概屬於那樣的樣式,至今韓國還有人自稱為“白衣民族”。朝鮮半島的先民是不是會說箕子教給他們的河南話或關中方言也說不定。
箕子治理朝鮮有方,周朝乾脆順水推舟,封其地為“箕氏侯國”,成為周朝的一方諸侯。箕子偶爾也回故國探望,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說:“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箕子雖然歸順了周朝,仍然對殷商感念傷懷。箕子朝鮮立國928年,歷經春秋戰國,直到西漢初年,被由燕國人衛滿所滅。
衛氏朝鮮立國不足90年,由於在北部邊境勾結匈奴,興風作浪,漢武帝順帶消滅了它,並在其谷地成立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合稱為“漢四郡”,正式將其納入中央版圖。
箕子教化朝鮮
平壤的“箕子陵”
“三韓子孫”
漢武帝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的時候,朝鮮半島南部衍生出了“馬韓、辰韓、弁韓”三個部落,以後三韓又合併分化為百濟和新羅。所以韓國人有時也自稱為“三韓子孫”,如同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或者“華夏兒女”一樣。
“三韓”中有一支為“辰韓”,是來源於中國的先民。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明確記載: “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秦朝末年有很多中國燕、齊、趙地民眾為躲避戰亂逃往朝鮮半島。這些流亡民眾說秦語、襲秦俗。有史書雲: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來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為秦韓。”“秦(진)”和“辰(진)”,二字的音韻相通,“秦韓”之的就是“辰韓”。以後,每遇中原戰亂或王朝更替,就有中國人流亡到朝鮮半島,他們甚至把故鄉的地名也移植到朝鮮半島,比如江陵、襄陽、漢江、晉州等與中國類同者比比皆是。
韓國人繪製的“三韓”版圖
檀君朝鮮說
12至13世紀,朝鮮半島處於蒙元統治之下,有個叫一然的和尚編寫了一本私家歷史《三國遺事》,他在書塑造了本民族的祖先-檀君:
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於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炷、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為婚,故每於檀樹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稱朝鮮,又移都於白嶽山阿斯達,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乙卯,封箕子於朝鮮,檀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一然大師及其著作《三國遺事》
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概就是:
古時候,有一隻熊和一隻虎一起住在洞穴裡,他們常常向神靈祈禱,希望變成人。神被他們的誠意感動,留給他們一炷艾草和二十枚大蒜,並說:“你們吃這些東西,避開陽光,堅持一百天,便會如願成人。”這樣堅持了21天,熊便成為女人,而老虎性子急,沒能遵守禁忌,結果未能如願。變成人身的熊女,又每天在檀樹下許願,祈願自己懷孕。於是,神下凡,化為男人與熊女婚配,生下了一子,名叫“王儉”,又叫“檀君”。王儉後來建立了一個國家,稱作“朝鮮”,並以平壤為都城,檀君朝鮮存在了一千五百年。後來,周武王繼位,“箕子”來到朝鮮,檀君就隱居到山中,一直活到1908歲壽終。
《三國遺事》封皮
該書的問世,使檀君確立了韓民族的祖先地位,但這個民族起源的故事帶有明顯的虛幻色彩。且不說人能不能活到一千歲,但這一傳說將硬生生地把朝鮮半島的歷史提前了二千多年,比古埃及文明還早。因此,歷代學者對此持懷疑的態度,連李朝鮮王朝的史學家安鼎福之《東史綱目》,都認為檀君之說是“誕妄不足辯”。
韓國出版的少兒讀物“建立古朝鮮的檀君王儉”封面
塑造的“檀君”取代外來的“箕子”
但是,上世紀90年代,北朝鮮在平壤東北38公里的江東郡文興裡發現了一座古墓,打破了人們的“質疑”。當局宣佈這是五千年曆史上第一個朝代——檀君朝鮮的陵墓,並出土了檀君的骸骨。1993年10月,檀君陵被全面重修。檀君陵佔地面積1.8平方公里,由重建部分,石像和陵墓三部分組成。檀君陵是金字塔型的石陵,高22米,寬50米,佔地面積1.8平方公里,由重建部分,石像和陵墓三部分組成。
檀君陵的發現也令韓國振奮不已,從此,檀君便寫進了朝韓兩國的教科書中。在民族起源的問題上,朝韓卻出奇的一致,曾經遍佈朝鮮半島的“箕子”有關傳說和遺蹟,也逐漸被隱沒。“檀君”終於取代“箕子”這個外來祖先。檀君的誕辰,10月3日成為韓國法定節日“開天節”。
檀君陵墓(平壤)
平壤出土的三千年前的“檀君遺骨”
我們常說中韓兩大民族“一衣帶水,同源同祖”。絕大部分中國人認同商朝遺臣“箕子教化朝鮮”,給朝鮮半島帶去了文明的火種。在韓國和朝鮮的立場看,“同源同祖”只不過是中國人一廂情願的表達,檀君才是朝鮮民族的真正始祖,畢竟他們太需要一個自己民族的祖先了。
韓國人想象的“檀君像”-10月3日開天節
朝鮮記錄片《내나라》中的“檀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