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港片憑藉獨特的銀幕魅力,獲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而在那個港片市場蓬勃發展的歲月裡,嘉禾、邵氏、新藝城、永盛、中國星、德寶、正東等“製片商廠牌”,也成為了影迷們對於一個電影時代的記憶。
然而,在港片漫長的發展歷程之中,不少製片廠牌也隨著市場的起落,走向衰亡,歸於沉寂。本期,我們就來盤一盤八大港片廠牌的“時代落幕之作”,共同回顧一下,這些港片巨頭們絢麗的光影歲月。
01:“邵氏”與《我愛HK開心萬歲》
1958年,邵逸夫、邵仁枚兩兄弟,聯手成立了電影廠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英文名: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
當然,觀眾們對於邵氏電影最深刻的印象,應該還是電影開頭,那個印著“SB”的獨特logo。估計邵逸夫、邵仁枚都沒有想到,這兩個英文字母,會在若干年之後,被賦予特殊意義,併成為網路常用詞彙。
五、六十年代,是邵氏電影最為輝煌的時刻。這一時期的邵氏,憑藉李翰祥、胡金銓、張徹這三大名導,在票房、獎壇之上肆意馳騁。
1960年到1963年之間,邵氏為李翰祥投拍的《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三度獲得“戛納金棕櫚獎”的提名。而華語電影史上,首部票房突破“一百萬”的電影作品,就是邵氏在1967年,為張徹投拍的《獨臂刀》。
雖然在五、六十年代風光無限,但進入七十年代之後的邵氏,卻迎來了自己的事業下坡路。
七十年代初,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人的離職,給邵氏電影的發展,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而憑藉李小龍、許冠文這兩張王牌,快速在港片市場崛起的“嘉禾”,也給邵氏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八十年代初,憑藉成龍、洪金寶這兩員猛將,“嘉禾”實現了彎道超車,一舉取代了邵氏的“港片龍頭”地位。80年代中期,邵氏的電影產量急速下降,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的邵氏雖然產量低,可是卻沒有暫停旗下的“電影拍攝、出品業務”。
90年代初,港片市場進入了最後的發展黃金期。而邵氏也在這一時期,為周星馳投拍了《師兄撞鬼》、《審死官》、《濟公》、《回魂夜》、《破壞之王》,為郭富城投拍了《赤腳小子》,為元彪、金城武投拍了《馬永貞》。邵氏老闆娘方逸華,也為這些影片擔任了監製工作。
不過,這些片子並沒有讓彼時的邵氏電影重振旗鼓,即便是找來了當時的票房霸主周星馳,依舊於事無補。
90年代末,港片市場快速走向衰落。邵氏電影也在市場洪流的衝擊之下,搖搖欲墜。時間來到2011年,這一年,邵氏為梁家輝、馮淬帆、王祖藍、曾志偉等人投拍了閤家歡喜劇片《我愛HK開心萬歲》。
這部《我愛HK開心萬歲》講述了一對離家30多年的好友,重返故土。看著家鄉的變化,二人也不禁開始回憶從前,開始回憶這三十年來的時光點滴。
電影的故事裡,兩位主角回憶的是香港30年來的時代變化。而電影之外,卻是“邵氏”對自身發展的一次回憶、緬懷。2011年的《我愛HK開心萬歲》之後,邵氏暫停了旗下的“電影拍攝、出品業務”。
屬於邵氏的電影時代,也在這部《我愛HK開心萬歲》之後,徹底煙消雲散。
02:“嘉禾”與《行運超人》
港片大廠“嘉禾”,也承載了不少影迷的電影記憶。七十年代初,原本在“邵氏”任職的鄒文懷、何冠昌,因為不滿公司的薪資分配製度,憤然離職,攜手創立了電影廠牌“嘉禾”。
而伴隨著deng~deng~deng~deng~的聲音,那個正方形的logo圖案,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港片時代。
“嘉禾”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動作”與“喜劇”這兩大標籤。
70年代初,李小龍進入“嘉禾”,並用一股功夫片浪潮,改變了港片市場的格局。而李小龍之後,“冷麵笑匠”許冠文的鬼馬喜劇,又為嘉禾帶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70年代末,洪金寶、成龍二人,巧妙地將喜劇、動作合二為一。在洪、成二人的助力之下,嘉禾也取代邵氏,成為了新一代的“港片霸主”。
八十年代的嘉禾,雖然在港片市場之上順風順水,但也並不是沒有對手。80年代前中期,麥嘉、黃百鳴、石天攜手創立的“新藝城”,就屢屢與嘉禾展開“票房爭奪戰”。而80年代中後期逐漸崛起的“德寶”、“永盛”,也不斷撼動著港片市場之上的格局。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憑藉周星馳、王晶的市場影響力,“永盛電影”開疆擴土、迅速成長。嘉禾的市場霸主地位,也開始一步步受到威脅。
1994年,嘉禾掛牌上市。然而,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卻讓嘉禾陷入了“生死困境”。為了盤活嘉禾,鄒文懷在2000年說服電子巨頭Acer,大量入股“嘉禾”。最終,Acer成為了“嘉禾”最大的股東,而鄒文懷也逐步交出了“嘉禾”的管理權。
隨著鄒文懷退出管理,成龍、洪金寶、陳木勝等人先後離開了嘉禾。人才的凋零,讓嘉禾的發展遭遇新的難題。2003年,谷德昭臨危受命,與梁朝偉合作了愛情喜劇《行運超人》。
這部《行運超人》講述了一對篤信風水的男女,逆天改命、擺脫黴運的故事。不難看出,此時的嘉禾,也有意借《行運超人》這麼一個故事,改變公司諸事不利的倒黴氣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行運超人》上映後的市場效果並不理想。嘉禾也在該片之後,放棄了旗下的“電影拍攝、出品”業務,轉型成為了一家“連鎖電影院線”運營商。
2008年,嘉禾的院線業務被“橙天集團”收購,變成了“橙天嘉禾影城”。而屬於“嘉禾”的港片時代,也在2003年的《行運超人》之後,徹底落幕。
03:“新藝城”與《蠻荒的童話》
80年代叱吒港片市場的“新藝城”,也是觀眾們極為熟悉的一個電影廠牌。
70年代末,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攜手,成立了一家名為“奮鬥”的電影工作室。彼時,港片市場風起雲湧。而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的才華,也獲得了財團“金公主娛樂”的青睞。在“金公主娛樂”的財力支援之下,“奮鬥工作室”搖身一變,成為了製片廠商“新藝城”。
80年代初,“新藝城”憑藉《最佳拍檔》系列、《開心鬼》系列,快速在港片市場站穩了腳跟。
而80年代中後期的《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監獄風雲》、《阿郎的故事》、《八星報喜》等經典作品, 也讓“新藝城”在港片市場之上,累積了龐大的觀眾基礎。
本來,“新藝城”的發展應當是一帆風順的。可是,公司內部的矛盾加劇,卻為“新藝城”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內部矛盾”似乎一直是“新藝城”的發展隱患。1980年,“新藝城”正式成立。為了穩定公司的發展,麥嘉、石天、黃百鳴四處拉攏人馬。彼時的徐克、曾志偉、泰迪羅賓、施南生等人,也都歸於“新藝城”的大旗之下。
這幾位便是“新藝城”早期的骨幹力量,人稱“新藝城七怪”。在這7人的努力之下,“新藝城”發展迅速。可是,作為公司的“開山三老”,黃百鳴、麥嘉、石天並不想給予後來這4位太多的股份紅利。
利益的分配不均,很快讓“新藝城七怪”的關係破裂。曾志偉、徐克、施南生、泰迪羅賓等人,也都在80年代中期離開了“新藝城”。
新藝城的“七怪組合”解散之後,公司的三位創始人之間,也開始芥蒂暗生。
1986年,麥嘉在老朋友洪金寶的邀請下,出演了嘉禾投拍的《最佳福星》。彼時,“新藝城”與“嘉禾”之間的競爭,正處於膠著狀態。麥嘉本以為,此次與洪金寶的合作,既可以照顧老朋友的面子,也可以緩解嘉禾、新藝城之間的緊張關係。
可是,作為合夥人的黃百鳴、石天,卻並不認同這種想法。而幕後的大老闆“金公主娛樂”,更是不滿麥嘉這種“食碗麵反碗底”的做法。
《最佳福星》之後,“新藝城”內部的話事權,開始發生變動。原本,麥嘉一直掌握著公司的大量股權,並保持著最高決策權。可是,在“金公主娛樂”的支援之下,黃百鳴開始成為公司的新任決策人。
在發展理念上,黃百鳴主張以“閤家歡喜劇”掌控票房市場。而麥嘉則希望拍攝“成龍、洪金寶式的動作喜劇片”,來吸引市場觀眾。創作理念的不同,公司股權的變更,讓黃百鳴、麥嘉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1991年,麥嘉、黃百鳴、石天三人拆夥兒。而新藝城的電影時代,也在此時落幕。1991年上映的《蠻荒的童話》,也成為了新藝城的落幕之作。
這部《蠻荒的童話》與徐崢的《泰囧》頗為相似,講述了一對歡喜冤家,在前往緬甸的路途中,遭遇各種意外、挫折,經過了一路的笑鬧坎坷之後,二人最終和解的故事。
作為影片的導演兼編劇,盧堅可能也是希望,自己的老闆們能像電影中的主人翁那樣,消除矛盾、達成和解。可惜,童話故事只會發生在電影之中。日益加劇的內部矛盾,最終還是打垮了“新藝城”。
04:“德寶電影”與《黑貓》兩部曲
80年代中期,洪金寶、岑建勳、潘迪生攜手運營的“德寶電影”,也在港片大銀幕上留下過不少傳世經典。
70年代末,洪金寶被“嘉禾”招入旗下。在“嘉禾”的支援之下,洪金寶也成立了一所嘉禾的子公司“寶禾電影”。
“扶持電影人、成立子公司、分紅票房”是嘉禾拉攏人心的慣用伎倆。
這些所謂的“子公司”在財務運營方面,都受到總公司“嘉禾”的特殊限制。所謂的“子公司老闆”,其實與“嘉禾”的員工無異。想要從“嘉禾”手中拿到屬於“子公司”的票房分紅,也絕非是一件易事。
“寶禾電影”成立之後,洪金寶感受到了“嘉禾子公司制度”的弊端,於是想再搞一家電影公司,而拍攝《奇謀妙計五福星》時,飾演“捲毛”的岑建勳,也提起了自己想開公司的念頭,二人一拍即合,“德寶電影”的廠牌也隨即誕生。
1984年,《等待黎明》、《雙龍出海》兩部作品,順利開啟了“德寶電影”的港片時代。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的“德寶電影”,將“馬來西亞小姐”楊紫瓊簽入了旗下。而富商潘迪生,為了追求楊紫瓊,也大量入股了“德寶電影”,之後還成為了“德寶電影”最大的股東。
得到了潘迪生這位大金主的支援,“德寶電影”開始進入自己的發展黃金期。《聖誕奇遇結良緣》、《智勇三寶》、《皇家師姐》、《雙龍吐珠》等作品,也讓“德寶電影”穩固了自己的市場受眾。
隨著“德寶電影”的快速成長,嘉禾也開始迫使洪金寶做出抉擇——到底是去“德寶”單打獨鬥,還是留在嘉禾,繼續經營“寶禾電影”。
作為港片巨頭,“嘉禾”更具實力,而且也可以為洪金寶拍攝大成本動作片,提供資金保障。“德寶電影”的整體實力比不上“嘉禾”,但是創作卻更為自由。
最終,洪金寶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他決定將自己的“動作喜劇”,留在“嘉禾”的大銀幕之上。而“德寶電影”則用於探索那些自己不擅長的“文藝、愛情”類電影作品。
自1986年起,“德寶電影”開始對文藝、愛情題材的電影作品,展開拍攝嘗試。而周潤發的《秋天的童話》、林青霞的《夢中人》、張學友的《痴心的我》、梁朝偉的《地下情》、爾冬升的《癲佬正傳》、姜大衛的《不是冤家不聚頭》、譚家明的《最後勝利》等作品,不僅讓“德寶電影”獲得了觀眾們的口碑,還讓其拿下了不少影展獎盃。
巔峰時期的“德寶電影”,雖然是各大影展獎壇之上的常客。但是,自古票房、獎盃難兩全,文藝片的叫好不叫座,也讓“德寶電影”的發展陷入困境。
80年代末,潘迪生、岑建勳想再度憑藉“動作片”,穩固“德寶電影”的票房市場。可是,夾在嘉禾、德寶之間的洪金寶,卻感覺左右為難。
1988年,袁和平在洪金寶的遊說之下,帶領“袁家班”投奔了“德寶電影”。隨著袁和平的加盟,“德寶電影”重啟了“皇家師姐”的經典IP,拍攝了《皇家師姐3:雌雄大盜》、《皇家師姐4:直擊證人》。而袁和平也為自己的愛徒甄子丹,拍攝了《特警屠龍》、《洗黑錢》等電影作品。
雖然獲得了“袁家班”的助力,但80年代末的動作港片市場之上,周潤發、成龍的票房統治力過於強悍。《皇家師姐》的續作,以及《特警屠龍》、《洗黑錢》,都沒能取得太過理想的票房成績。
1991年,“德寶電影”學習好萊塢的“動作特工電影”風格,策劃拍攝了特工題材的電影作品《黑貓》兩部曲,還發掘了新人女打星梁琤。
然而,《黑貓》兩部曲上映後,並沒有獲得太好的效果。1992年,“德寶電影”正式宣佈停產,《黑貓》兩部曲也為“德寶電影”的港片時代,落下了最後的帷幕。
05:“永盛電影”與《決戰紫禁之巔》
80年代末,向氏兄弟成立的“永盛電影”,也開始在影壇緩緩發力。因為投資了王晶的《精裝追女仔》三部曲,“永盛電影”逐步穩定了自己的市場受眾。而1989年的《賭神》,更是讓“永盛電影”一戰封神。
90年代初,周星馳在影壇快速崛起,而“永盛電影”也抓住機會,將其簽入旗下。
憑藉周星馳、王晶這兩員猛將。90年代初的“永盛電影”也推出了《整蠱專家》、《賭俠》兩部曲、《逃學威龍》三部曲、《鹿鼎記》兩部曲、《大內密探零零發》等多部經典。
1992年,向氏兄弟正式“分家”。向華勝繼續主導“永盛電影”的發展,而向華強則成立了自己的“中國星”。90年代中後期,王晶、周星馳先後離開了“永盛電影”。隨著人才的凋零,90年代末的“永盛電影”快速走入衰落。
2000年,王晶、劉偉強、劉德華、鄭伊健合作了武俠片《決戰紫禁之巔》,而該作也成為了“永盛電影”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這個由周潤發、周星馳開啟的港片時代,最終也在劉德華、鄭伊健的送別之中,走向落幕。
06:“正東電影”與《夕陽天使》
90年代初,李連杰也創立過自己的電影廠牌,那就是“正東電影”。
在港片大銀幕上,“正東電影”也拍攝了不少經典作品。《方世玉》兩部曲、《中南海保鏢》、《精武英雄》、《給爸爸的信》、《冒險王》等,可謂是部部經典。
不過,90年代的港片票房市場,一直被“雙週一成”所統治。“正東電影”打造的這些電影作品雖然優秀,但是票房表現卻都十分一般。90年代末,因為票房表現的制約,“正東電影”的發展也陷入僵局。
1997年,李連杰走向好萊塢,而“正東電影”的管理大權,也交到了李連杰的老搭檔崔寶珠的手中。
崔寶珠接手“正東電影”之後,對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找來趙文卓,模仿成龍的“動作大片”風格,拍攝了電影《碧血藍天》。
可惜,這部製作成本巨大的電影作品,上映後的效果異常慘淡。“正東電影”也因為該片元氣大傷。
進入新千年之後,崔寶珠為“正東電影”更換了新的logo,並找來了元奎,策劃、拍攝了一部“大片風格”的電影作品——《夕陽天使》。
這部《夕陽天使》雖然在大場面的表現、動作打鬥的設計之上,都做得十分到位,但是新千年之後,蕭條的港片市場環境,卻並沒有讓該片獲得太過理想的票房成績。
元奎終究還是沒能挽救“正東電影”,這部《夕陽天使》之後,“正東電影”的時代也正式走向終結。
07:“最佳拍檔”與《黑白森林》
90年代初的王晶,在“永盛電影”混得風生水起。而90年代中期,王晶離開了“永盛電影”,與劉偉強、文雋攜手,成立了一家名為“最佳拍檔”的電影公司。
1995年之後,港片市場開始展露頹勢,為了尋找港片發展的新方向。“最佳拍檔”對不同的電影風格,展開了探索、嘗試。
在這番探索與嘗試之下,《怪談協會》、《古惑仔》系列、《風雲之雄霸天下》、《中華英雄》等電影作品,也相繼誕生在港片大銀幕之上。其中,《古惑仔》系列更是影響了一個時代的港片創作方向。
雖然在90年代中後期,“最佳拍檔”也經歷了一段極為耀眼的輝煌時刻。但是在新千年之後,這家電影公司卻也迅速走向衰落。
2000年之後,劉偉強離開“最佳拍檔”,尋求事業的獨立發展,之後拍出了《無間道》。而文雋也在此時離開“最佳拍檔”,北上內地,尋求新的事業轉機。
2003年,王晶獨自帶領“最佳拍檔”,拍攝了臥底警匪片《黑白森林》。可惜,彼時的《無間道》,市場表現太過亮眼。這部《黑白森林》最終也埋沒在了《無間道》的光輝之下。
而“最佳拍檔”也在這部《黑白森林》之後,結業停產。
08:“一百年電影”與《再生號》
新千年之後,港片市場一片蕭條。為了生存,以杜琪峰、徐克、林嶺東、林超賢、梁柏堅為首的一群“獨立電影製片人”,走到了一起、抱團取暖。
在向華強的資金支援之下,這些“獨立製片人們”聯手成立了一家名為“一百年電影”的公司。而象徵著“團結”、“義氣”的關公,也成為了這家公司的logo。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家“一百年電影”就是“中國星”的子公司。不過,在創作體制上,“一百年電影”卻超越了“子公司”的屬性,給予了電影人們最大限度的自由。
正是在這樣自由的創作環境之下,徐克拍攝了《蜀山傳》、《黑俠2》、《殭屍大時代》等特效大片,而杜琪峰也打造了《孤男寡女》、《瘦身男女》、《我左眼見到鬼》、《大隻佬》、《神探》這樣的經典佳作。
因為創作環境過於自由,所以這些導演們肆意表現自己的創作想法,不太顧忌影片的市場效果。像《蜀山傳》、《黑俠2》這樣的大製作,全都在票房市場之上撲街。
這些導演們折騰了沒幾年,“一百年電影”就因為內部虧損,舉步維艱。最終在2008年,“一百年電影”宣佈結業。而韋家輝導演的《再生號》,也成為了“一百年電影”投拍的最後一部作品。
作為華語電影的先鋒,上個世紀的港片創作者們,一直引領著華語電影的發展潮流。而一家又一家的製片廠商,也承載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港片時代。
然而,在歲月的洗禮之下,不少港片廠商走向衰落,最終消亡。而曾經輝煌的港片時代,也在時代變換、衰亡更替之中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