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拒絕人類幼崽的可愛和天真。現在,這句話都快成了網際網路平臺的一個流量密碼。開啟各大短影片平臺,直戳觀眾的“萌點”,比如“家裡有一件漏風的小棉襖”,“4歲的可愛寶寶讀英語”,激發了人們瘋狂點贊對的慾望;類似家長靠寶寶月入15萬元的新聞,也揭示了“兒童網紅”吸金的強大能力。
把孩子變成網路名人
父母每天捕捉孩子的純真,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隨著“少兒網紅”模式的不斷複製,很多事情發生了改變。面對變現的誘惑,一些家長不再單純享受曬娃的樂趣,而是想盡辦法把孩子變成網路名人,把“賣萌”“吸粉”的任務強加給孩子。在這種浮躁功利心態的驅使下,出現了一系列讓人哭笑不得的現象:父母為了迎合看客的審美喜好,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劇本表演,製造了虛假的“高萌日常”;有的人為了搶眼球,不顧孩子的安全,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演繹危險”;有人無視基本健康知識,讓3歲的孩子在鏡頭暴飲暴食…….
孩子失去了童年的樂趣
如果成年人純粹憑自己的選擇在網上成名那麼我無話可說,可是利用孩子直播、吃飯、玩美妝,那就很過分了。因為孩子太小了,還沒有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對名氣的各種影響缺乏概念,不知道過度曝光會帶來什麼隱私困擾。當他們不自覺地被引入複雜的網路社會,成為父母賺錢的“工具人”時,就失去了童年生活。當同齡人外出遊玩、看童話、睡覺、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兒童網紅”們不得不應對父母和簽約機構塞得滿滿當當的行程,在催多的壓力下“被迫創業”。在流量的非正常引導下,孩子逃脫不了演算法和人的自律和異化:與真實的自我呈現相比,他們需要知道什麼樣的表達才能獲得更多的“欣賞”,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賣萌”才能得到“可愛”的反饋,並在父母的指揮棒下不斷製造噱頭來維持自己的熱度。
童心本該自然流露
童心本該自然流露,但在名利的誘惑下,童心變成了一種精心設計和銷售的“產品”,迎合了成年人的消費需求。這一幕讓人想起尼爾波茲曼的名言:我們要看著孩子的天真、可塑性和好奇心退化,然後擰成偽大人的下等臉,痛苦又社會尷尬,特別難過。
政府幹預,還孩子一童年
幸運的是,面對網路名人中日漸式微的青少年所帶來的各種亂象,社會正在逐漸形成一種共識,即兒童自然健康成長的權利應該得到保障,不應該被過度商業化、功利化的浮躁氛圍所汙染。近日,為給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網際網路環境,中央網信辦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包括禁止未滿16週歲的未成年人出現在直播中,嚴肅查處炒作“網路名人子女”。我相信,在這個政策的引導下,用盡一切辦法把孩子當搖錢樹的父母,能夠約束自己,讓孩子回到健康快樂的童年。相關平臺也有必要更新內容過濾機制,實現更合理的推送模式,為青少年提供一個清晰的網路環境。
父母的愛子,會影響深遠,在無法用直播來吸金後,那些給孩子洗腦“想早點成名”的家長,真的需要靜下心來反思:作為父母,是不是太自私,急功近利了?到底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才是真正有利於孩子長遠發展?為人父母,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