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nic Audio T-2000 30週年紀念版 合併功放 測評
音特網 作者: MAREKDYBA圖片: Allnic Audio 及 Marek Dyba
ALLNIC AUDIO是一家來自韓國的公司,由樸康秀創立,30年來一直專注於生產電子管器材。
其產品包括放大器、前級、唱放、唱頭和線材。我們正在測試T-2000型號的新版本,即30週年紀念版,使用熱門的(字面意思和象徵性的)新產品,KT170電子管。
KT = KINKLESS TETRODE束射四極管
KT系列束射四極管中第一個取得重大市場成功的是KT66,由英國馬可尼-歐司朗電子管公司於1937年推出。這些電子管從一開始就被用於收音機和放大器,包括吉他放大器,總之它們已經與音響工業有關,這一點值得強調,因為許多電子管,甚至今天所謂的“發燒”電子管,都是為其它用途設計的。在1956年,GEC提出了KT66的一個更大的版本,今天可能仍然是最常用的和最著名的KT88。經過較長時間的停滯,遲至20世紀90年代,由於Ei品牌的出現,KT90被引入市場,後來又出現了KT120。21世紀又見證了這一家族的兩款電子管的首演,都是來自Tung-Sol公司。首先是2013年的KT150,最後是2020年的KT170--KT系列束射四極管中最大和最強的代表。新的電子管主要意味著為設計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他們能夠設計出更強大的功放。
最早在放大器中使用KT170電子管的是Audio Reveal的MICHAŁ POSIEWKA。這是一個奇特的情況,因為KT家族的最新代表,在MICHAŁ POSIEWKA的設計中是工作在單端電路中。
其它的,有法國Jadis(I-70型號),以及Allnic Audio,本次測評的型號。它們都走向了這些電子管的主要目的方向,即“榨取”高功率,從而創造出真正替代電晶體的放大器(當然,他們說的對付更難驅動的揚聲器的能力)。也就是說,是推輓式放大電路的方向。
ALLNIC AUDIO
讓我們先簡短了解一下公司的資訊。Allnic Audio已經存在了三十年,然而在講述這個品牌的故事時,其創造者幾乎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16年,西電的一位工程師創造了一種鐵和鎳的合金,今天被稱為Permalloy坡莫合金。它很快就應用於音訊行業,直到今天,它仍然被熱衷於使用,被認為是最好的非晶變壓器。正是這種材料和它在所有訊號變壓器中的使用,才有了這個品牌的名字:Allnic - All Nickel,全鎳,這表明該製造商使用的所有訊號變壓器的鐵芯都含有鎳。
事實上,這個韓國品牌的歷史始於每聲道使用兩隻300B的立體聲放大器。隨後,立體聲和單聲道放大器,以及前級相繼推出。直到2008年,Allnic Audio的第一臺唱機放大器進入市場,型號為H-1500。2014年,這家韓國製造商推H-5000 DHT(DHT代表直接加熱三極體)唱放,我在自己的系統中使用了幾個星期,它給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2020年,該公司推出了兩款新的動圈式唱頭,即Rose和Amber,今年又推出了H-5500唱放等。Amber和H-5500是我最早有機會測試的兩款Allnic Audio產品,這兩款產品的任何一個,以及兩者一起,都證實了我在幾年前使用的記憶,並使我期待著有更多的機會來聆聽這個品牌的產品。
T-2000 30週年紀念版
MICHAŁ POSIEWKA的KT170放大器並沒有改變他的理念,製作的放大器仍然為單端,功率不大。另一方面,負責Allnic Audio品牌的樸康秀先生也沒有改變方向,在T-2000 25週年紀念版的基礎上,這位韓國設計師用KT170取代了KT150,這不是唯一的變化,但卻是最明顯的。
另一方面,T-2000 30週年紀念版是一臺推輓電路的強大的機器,五極管模式下功率從100瓦增加到120瓦,三極體模式下從50瓦增加到60瓦。因此,我們得到了驅動揚聲器方面具有更大能力的器材。這當然很重要,因為它增加了消費者可以選擇音箱的種類。
在T-2000 30週年紀念版的輸出級中,每聲道兩隻KT170管子在工作。在輸入級,或如製造商所稱,第一增益級使用了兩隻6J4三極體,第二增益級使用了四隻D3a五極管(但工作在三極體模式)。這是T-2000強調的特點:只有兩個增益級,但實現了40dB的電壓增益。
第二增益級的D3a負載為9 kΩ阻抗,而大多數更流行的12AU7或12BH7電子管,則為47 kΩ負載阻抗,工作電流為12 mA。該電路的設計是為了儘量減少聲音的染色。Allnic使用電子管的耐用性由軟啟動電路來保證,由於每隻KT170輸出管的偏壓都是單獨設定的,所以製造商並不要求使用成對匹配的四隻管。我沒有機會在實踐中檢查這些差異是否真的聽不出來,但理論上,這意味著如果一個管子出現故障,只需更換這一個就足夠了。
放大器保持了Allnic的特色外觀設計,獨立的、透明的電子管保護罩。將功放從堅實的雙層紙箱中取出後,要擰開十幾顆螺絲,從保護罩內取出運輸過程中的保護紙板。該放大器有銀色和黑色兩種顏色版本。Allnic的另一個元素特點是頂部側邊的金屬把手,這使得它易於搬動。這很重要,因為30週年紀念版重達36公斤,遠超25週年紀念版。
一方面,這臺放大器看起來名氣不如近藤的ONGAKU等,但另一方面,應該知道它的製作和完成度是無可挑剔的。在厚厚的鋁製前面板中間,有一個大的音量旋鈕,功放配備了金屬遙控器,可以控制音量和選擇輸入。
音源輸入有五組,包括3組RCA和2組XLR。經過幾周的使用,我不得不說,T-2000的唯一一個稍微令人討厭之處,是每次裝置開啟時輸入都位於line 1。
音量控制器
T-2000 30週年紀念版的音量調節是透過製造商提供的61階步進式恆定阻抗衰減器進行的。正如Allnic Audio所保證的那樣,這是一個獨特的解決方案,保證在任何音量下都能實現精確的音量控制和通道之間的完美平衡(我確認!),因此不會對音質產生負面影響。前面板上有一個較小的旋鈕作為輸入選擇器,還有一個選擇輸出級模式的小按鈕,在三極體模式下每聲道60瓦,或者在五極管模式下120瓦。
模式可以在功放執行時進行切換,這是T-2000 30週年紀念版一個獨特的功能。通常情況下,改變模式需要關閉裝置,因此每次都要經過數分鐘的時間,在此期間,它必須恢復到最佳工作溫度。起初我有些牴觸,至少在切換模式時停止播放音樂,後來我放心了,畢竟,“即時切換”的建議來自制造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該裝置的主電源開關被放在右側板上。在後面板上,依次有3組RCA插座,2組XLR插座,電源插座和揚聲器端子,中間有一個阻抗開關(4/8Ω)。整臺裝置採用相當硬的橡膠製成的機腳。正如我經常提到的,在某些時候,我把放大器放在三個IC-35石墨角錐上,由特殊的富含石墨的聚合物製成,它給出了積極的結果,所以值得考慮在這些防震墊材上投資。
在放大器的頂部有兩個顯示功率管偏置的指示表,後面有三個變壓器,中間最大的電源牛和兩側的輸出牛。偏置表在工作中測量偏壓,附近的兩個小旋鈕用於在需要時進行調整(在整個測試期間我不需要進行任何調整)。
輸出變壓器不僅使用大直徑的坡莫合金磁芯,而且還使用製造商描述為“完全接合”的解決方案。通常,膽機的輸出變壓器具有不同阻抗的單獨抽頭,當使用低阻抗抽頭會降低變壓器的效率。Allnic Audio 為其變壓器配備了四個抽頭,但它們始終保持連線狀態,因此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變壓器的效率都不會降低。
聆聽
我們如何聆聽 在測試期間,T-2000 30週年主要與GrandiNote MACH4揚聲器一起搭配,但期間也將它與Kharma Elegance S7和Ubiq Audio Model One Duelund Edition一起使用。放大器被放在BASE VI機架的頂層,另外還放在Acoustic Revive RST-36石英平臺上。在測試過程中,我在裝置下面又增加了墊材,即波蘭品牌Graphite Audio的IC-35石墨錐,它做得非常好,以至於它們一直在系統中,直到測試結束。
我的J.SikoraStandard Max配KV12和Air TightPC-3唱頭作為模擬源,模擬路徑由ESE Labs Nibiru唱頭放大器完成。在數字方面,主要是由LampizatOr Pacific參考DAC/播放器從David Laboga音訊伺服器上讀取資源。
正如我經常做的那樣,開始了與被測試的放大器的冒險,但不是100%在我自己的系統中。先是在完成測試的Kharma Elegance S-7揚聲器,一對體積不是非常大的2路落地箱,鈹高音/7英寸低音,後倒相。它的阻抗是8歐姆,但效率勉強達到86dB。
在我自己的系統中試聽了它們之後,我決定試一下60或120瓦的Allnic在驅動這對不容易的荷蘭揚聲器方面會有什麼表現。我還應該補充的是,對於它們的尺寸來說具有堅實的低音基礎,所以需要一個能夠控制它們的放大器。從紙面上看,T-2000 30週年紀念版即使在三極體模式下也有足夠的功率來應對。
在這種模式下試聽,給我的印象是矛盾的。一方面,放大器提供的優秀、精緻、乾淨、精確、有漂亮共鳴的高音,與Kharm的極富解析度、精確和表現力的鈹球頂完美匹配。這些完美結合,實現了高階的展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一點也不浮誇。另一方面,對那種特點強烈的、活躍的低頻部分的控制,並不像我希望的那樣好。
三極體模式帶來了它自己的重量、音色、良好的分離度,但也帶來了在這種組合中的柔軟度,當然,對我的耳朵來說是如此。換句話說,低音揚聲器的控制不夠好,這導致了額外的、我不喜歡的低音反射的效果,或低音的拖動。它不是特別明顯,對於習慣於這種聲音的人來說可能不會覺得干擾,但它足以讓敏感的我有意見。
只有切換到五極管模式,才有理想的效果。良好的、雖然不是完美的低音控制回來了,這是我對比過GrandiNote Shinai電晶體放大器後知道的。低音仍然是豐富多彩的,密集的,但也足夠緊密和快速。高音失去了一點三極體模式獨特的、對我很有吸引力的細膩、空靈,但它仍然獲得了能量和清晰度,例如在銅管上敲擊鼓槌時可以聽到。
整個聽起來很有活力,連貫性強,就像好的電子管一樣流暢、溫暖。對絕對中立的偏離確實很小,沒有任何人工新增的溫暖和平滑的東西,而是自然的樂器聲。聆聽這一組合的結論是,這是一個好的組合,即使不是最理想的。我最想把這個結合起來,甚至更好:三極體模式的高音和中音,與好的電晶體的低音控制相結合。
在我進入聆聽的主要部分,即涉及MACH4揚聲器之前,我將Ubiq Audio Model One DuelundEdition連線到Allnic Audio。提醒一下,這是一對大型的三路封閉式箱體設計,但肯定比Kharma更容易驅動。然而,即使使用這對揚聲器,我也更喜歡五極管模式,它對低頻段的控制略好。誠然,即使在三極體模式下,低音也足夠緊湊和快速,我不能抱怨,但在五極管模式下,它的區分度好,更精確,在頻段的最深層也有更好的重量感,因此更有趣。
在這種模式下高音誠然更有表現力,比三極體模式的衝擊力更明顯一些,但判斷這種差異更多的是個人偏好、品味問題,而不是客觀的、更好/更壞的一類考慮。在三極體的優點方面,我當然要算上中音,更有色彩,更輕鬆。這最後一個特點後來在GrandiNote套裝中得到了證實,五極管模式有其優勢,但三極體使聲音更友好,更“in”,更適合於數小時的長時間聆聽。顯然,我的個人喜好在這裡起了作用,但其他人可能也會同意這種說法。
當到了最終聆聽時,也就是義大利MACH4揚聲器時,我毫不猶豫地再次比較T-2000 30週年紀念版的兩種模式,儘管音箱很容易驅動。同樣,事實證明,我更喜歡三極體模式。這對音箱快速、動態、乾淨、相當直接,因此五極管模式增強了這些特性。乾淨、有活力的,有絕對自信驅動的低音,非常好的區分,緊緻,因為低音的質地不那麼豐滿、飽和,所以在三極體模式下就豐富多彩。
三極體模式的高音和中音也更飽滿,更有色彩,並具有獨特的“三極體”的細膩。在五極管模式下,中音和高音有點硬調性,更直接,尾音的衰減較少(不是很多,但仍然是),樂器周圍的空氣感少一點。在三極體中,表現得不那麼精確,對錄音的每個細節都沒有那麼好的洞察力,但它更有存在感,有形的,以一種更可塑和更寬敞的方式呈現。
這不是說某種表現形式在客觀上優於另一種,因為兩者都很出色,不同的是,足以清楚地說明我對聲音的偏好和期望在某種模式下得到更充分的滿足,這並不奇怪。至少在我聽原聲樂器和人聲音樂的時候是這樣。
嗯,是的,聲樂......實際上我還沒有提到它們。無論何種模式,它們都充滿了情感,集中了我的注意力,成為展示的中心。但無論何種型別,在三極體中更為明顯
另一方面,當涉及到需要在大尺度上播放的音樂時,比方說交響樂、歌劇,但也包括搖滾樂,我所要做的就是按下按鈕,切換到五極管模式,我得到了非常好的元素,比三極體更加令人信服。
在試聽過程中,我經常改變音樂型別,這最能說明:能夠改變輸出級模式而不需要關閉放大器、等待它再次升溫,這是多麼神奇。
總結
毫無疑問,Allnic Audio T-2000 30週年紀念版是一臺相當昂貴的膽機,一臺合併式放大器,沒有內建DAC、唱放、數播等等。這有其優勢,在其開發中投入的所有時間、精力和成本都集中在獲得儘可能好的聲音上。就像Amber唱頭和H-5500唱放一樣,樸康秀先生沒有讓我失望,甚至超過了我的期望。他創造了一個放大器,對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生活中最後一臺傳統的放大器,在絕對高階的系統中。
它不僅有足夠的功率來驅動大多數的揚聲器,而且你還能得到“兩臺”功放。我的意思是,當然,兩種輸出級模式,都很出色,有足夠的差異性,可以根據喜好、心情或播放音樂型別來使用它們。T-2000 30週年紀念版提供了一個精緻的聲音,從最好的錄音中提取大量的資訊,將它們編織成豐富多彩、極其連貫、流動的音樂故事,讓人難以自拔。特別是在三極體模式下。
當音樂需要 衝擊力的時候,五極管模式的效果非常好,有很大的動力和能量,此時控制是整個頻率範圍的關鍵。T-2000像很好的濃縮咖啡一樣,使四肢在聽音樂時運動起來,不由自主地跟隨節奏。這種情況甚至在播放不是發燒級的唱片時也會發生,因為大多數搖滾、硬搖滾甚至藍調專輯都很難歸類。Allnic並不關注這些,而是試圖將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音樂和享受樂趣上。
T-200030週年紀念版是一臺優秀的放大器,是我迄今為止聽過的最好的合併式放大器之一,它的設計、做工和聲音將完美地融入許多高端系統,並將被使用很久、很久。
技術引數
• 120 W (8 Ω/1kHz) – 五極管模式
• 60 W (8 Ω/1 kHz) – 三極體模式
總諧波失真:0.17% (1 kHz/10 W)
頻響: 20 Hz-20 kHz
信噪比: -80 dB (CCIR, 1 kHz)
Damping Factor: 8 (8 Ω/1 kHz)
電壓增益: +26 dB
輸入阻抗: 100 kΩ
靈敏度: 1.3 V
尺寸: 440 x 480 x 300 mm
重量: 36 kg
參考系統
- Oppo BDP-83SE多格式播放器(BR、CD、SACD、DVD-A),包括新的模擬級和獨立的電子管電源,由Dan Wright修改
- ArtAudio Symphony II整合放大器,輸出變壓器從Diavolo型號升級,由TomWillis製作
- Modwright KWA100SE功率放大器
- Modwright LS100電子管前級放大器
- DAC: TeddyDAC, 和HegelHD11
- USB轉換器:BerkeleyAudio Design Alpha USB, Lampizator
- 轉盤:TransFiSalvation配TransFi T3PRO Tomahawk音盤和AT33PTG(MC),KoetsuBlack Gold Line(MC),Goldring2100(MM)唱頭
- 唱放:ESELabsNibiru MC,iPhono MM/MC
- 音箱:BastanisMatterhorn
- 耳機放大器:SchiitLyr
- 耳機:奧德茲LCD3
- 訊號線 -LessLoss Anchorwave; Gabriel Gold Extreme mk2, Antipodes Komako
- 音箱線 -LessLoss Anchorwave
- 電源線 -LessLoss DFPC Signature; Gigawatt LC-3
- 數字電纜:USB電纜AudioQuest Carbon,同軸和BNC電纜Audiomica Flint Consequence
- 電源:GigawattPF-2 MK2和Furutech TP-609e;透過GigawattLC-Y的專用線路;牆面插座Gigawatt G-044 Schuko和Furutech FT-SWS-D(R)。
- 器材架:RogożAudio 4SB2N
- 防震配件:ROGOZ-AUDIOSMO40平臺;ROGOZ-AUDIO CPPB16平臺;ROGOZAUDIO BW40MKII防震腳和Franc配件陶瓷盤超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