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1月10日訊(記者 殷會麗)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關懷,叫“兩地書,父子情”;有一種溫暖的掛念,叫“見字如晤,紙短情長”;有一種永恆的真理,叫“唯夢想與愛不可辜負”。
近日,安徽作家沈喜陽新書《一位博士生父親寫給本科生兒子的48封信》出版,此書是沈喜陽從《兩地書父子情》的百封書信中挑出48封集結成冊出版,相當於前書的精選本。
沈喜陽的兒子是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在這些書信中,博士生父親不光是談到中國的書,而且是名篇佳句紛至沓來,中西精華融化一片。更重要的是,他已經能夠把這些東西跟他的生活結合起來,跟他的那一幅深藏的父愛結合起來,不是僅僅在談學問、談典故,他談利用時間、與室友相處、愛情的理智與超功利、孤獨的有益、以及手機被盜、AA制等,而且常常藉著學問與觀念或人物,將一個年輕人的成長,對世界的觀看,他人之間如何相處,跟什麼是有意思的生活價值,聯絡起來的。所以這裡面有一種非常真誠的東西,也有一種相當自信成熟的東西。
沈喜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家長只有與子女在生命的同一維度對視,而絕不是以俯視的態度教訓子女,才有可能產生兩代人之間的交流。交流,絕不是單向流動,一定是雙向流動,才是交流。做家長的,必須改變身份意識,千萬不要做孩子的命令式的領導和教訓式的家長,而要成為他們最親密無間的朋友。做孩子的朋友,還必須做到與孩子一同成長;如果不一同成長,就做不了孩子的長期朋友。
沈喜陽在讀書時,偶爾給自己的父親寫信,父親忙於農活基本沒有回覆。但在生活中,父親給與他很多教導,這些口頭教導的最大作用是培養了他從小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曉明先生讀完此書,評價稱:“我從這本書裡面,深切地感受到非常熱愛寫作的一個年輕父親,真切坦誠如行雲流水般的書寫,我甚至能感受到他敲打鍵盤的快感!”
沈喜陽告訴記者,下一本與兒子的電郵通訊集就取名《耐心地等待花開》。花開有個過程,做家長的必須耐心再耐心一點,切不可做拔苗助長的事,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沈喜陽覺得自己和兒子都很幸運,相互遇見了對方。
作者簡介
沈喜陽,安徽池州人,現在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學術型),獲2018-2019年度博士生國家獎學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訪問學者。曾任出版社編輯,副編審職稱;所責編圖書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四屆和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提名獎。在《世界文學》《俄羅斯研究》《香港文學》《當代文壇》《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文化研究》和《文藝報》《中華讀書報》《文匯報》《文學報》《文匯讀書週報》《南方週末》等報刊發表文章多篇;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和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圖書多種。
來源: 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