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黃浦區老西門街道的上海文廟是上海中心城區唯一祭祀孔子的廟宇,也是上海教育的發祥地,書迷心中的淘書聖地。今日起,上海文廟將實施修繕改造,與廣大市民暫別。讓我們撫今追昔,一起重拾700多年上海文廟的歷史記憶……
《申江勝景圖》中的文廟(學宮)
文廟的前身是南宋時期建於方浜長生橋西北(今方浜中路、丹鳳路西北側)的鎮學,名“古修堂”。元初上海立縣後,在縣署東(今聚奎街附近)設立縣學,稱學宮,俗稱文廟。元貞元年(1295年),修葺正殿,新建講堂和齋舍。大德六年(1302年),再次重修,擴大廟基,添建殿軒,築垣牆,架橋泮池。以後歷經多次修葺和擴建,至清道光年間,文廟內有文昌宮、奎星閣、敬一亭、張公井、天光雲影池等。
上世紀20年代文廟奎星閣
據記載,明朝中葉以來,常年有生員(廩生、增生、附生)約650名,由朝廷核發膏火銀(生活費)。清順治十六年(1646年)規定,上海每年錄取60名秀才,其中40名留縣學宮,20名撥入松江學府。後秀才名額裁減為20名,15名留縣,5名撥入松江。
清咸豐六年(1856年)重建的文廟大成殿
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劉麗川在文廟設指揮部。次年底,清軍攻入縣城,文廟內殿閣堂祠毀壞殆盡。曾兩次在原址重建,未建成即毀於火災。地方官紳認為觸犯 “回祿”之神,又因曾為小刀會佔領,被指“室戶嘗被不潔”。經上海道臺和縣署批准,在西門內原遊擊右營廢址(今文廟路215號)建新文廟,沙船鉅商鬱泰峰承擔大部分資金。新文廟於咸豐六年落成,佔地28畝餘,建有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儒學署、魁星閣等。咸豐十年,這裡成為洋槍隊營地,建築大半毀壞。道臺丁日昌、知縣王府濂號召縣民捐款修葺。同治五年(1866年),道臺應寶時撥款再次大修。
上世紀20年代文廟欞星門
孔子誕辰日,小學生參觀文廟。
辛亥革命光復上海後,民眾在文廟明倫堂舉行起義烈士追悼會。此後文廟內所有機構停辦,祭孔活動終止。
民眾在文廟明倫堂舉行起義烈士追悼會
1931年,上海市工務局興建文廟公園,將文廟改建為上海民眾教育館,大成殿裡曾舉辦中國曆代鈔票和假鈔票展覽會。在尊經閣創辦市立圖書館,藏書15300餘冊,這是上海市第一家公共圖書館。
設在文廟的市立圖書館
市立圖書館內景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8月8日,上海50多個群眾歌詠團體在文廟舉行國民救亡歌詠協會成立大會。1000多人高唱《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抗日歌曲。現場指揮的作曲家麥新萬分激動,動作過大,竟把指揮棒摔斷了。眾人演唱時熱血沸騰,情不自禁地把《大刀進行曲》第一句“大——刀——向”,唱成“大刀——向”,更加鏗鏘有力。後來麥新回憶道:“還是群眾唱得對,一開始用切分音符,更能表現出對敵人的無比仇恨。”
《大刀進行曲》詞曲創作者麥新
《大刀進行曲》手稿
1949年後,上海市軍管會接管民眾教育館,後建立滬南人民文化館。50年代以後市政府多次撥款修葺,1959年被列為南市區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文廟欞星門
1997年4月至1999年9月,南市區政府對文廟進行大規模修繕、開發。整修大成殿和石露臺,重建尊經閣、明倫堂、大成門、儀門、學門、聽雨軒、宣廊、杏廊、儒學署、天光雲影池,基本上重現了當年風貌。沿夢花街、學宮街建造了一條仿清式街坊,與文廟主體建築相得益彰,將原設在大成殿、東西廡殿內的“文廟書刊交易市場”遷往該處。
重修後的文廟大成殿
星期日舊書集市
舊書集市中賣小人書的攤位
文廟星期天舊書交易市場是上海最大的舊書集散中心,近30年來一直是上海市民“淘書”的好去處。每逢週日或節日,大成殿前院子和兩邊廡廊擺滿書攤,各類舊書、圖片琳琅滿目。場內人流洶湧,最多時有八九千入場。不少人在這裡淘到了善本書、絕版舊雜誌、珍貴老照片。文廟內還曾舉辦儒學研討會、祭孔儀式、十八歲成人儀式、新年撞鐘、國學講座、民俗表演、中外古典鐘錶展、三民文化展示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等活動。
祭孔儀式表演
18歲成人儀式
走高蹺表演
此次文廟改擴建專案將在恢復文廟傳統規制的基礎上,建設成一處集學術研究、展覽展示、文化教育、對外交流、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知識集散地標建築。期待未來的文廟,在上海城市更新的步伐中不斷傳承創新歷史文脈,繼續成為引領上海老城廂文化的魅力新地標。
文廟全景
編輯 / 黃騫文
資料/ 黃浦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