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年六月,中原解放戰爭拉開了序幕。一開始,蔣介石原本是想用國民黨軍隊拖住中國共產黨的中原解放軍,透過這種手段,完成他自己對整個中國戰局的佈置,使得國民黨軍隊能夠向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順利進軍,進而使國民黨軍隊在整個中國的戰略態勢上佔據優先地位。不得不說,蔣介石的這個算盤打得很好,但很可惜的是,中原解放軍軍隊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這一陰謀 打贏了中原保衛戰。在這場耗時長久,兵力耗費巨大的中原保衛戰裡,中原解放軍最後並沒有保住根據地,按理來說這應該就可以定性為中原突圍是一場失敗的戰爭了,但實際不然。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我們一般認為,中原突圍是我黨解放戰爭開啟的第一場大型戰爭,在解放全中國的歷史程序上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和象徵性。而作為中原軍區的總司令李先念,正是他指揮了中原突圍的戰役,那麼對於他的評價又是如何呢?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哪怕中原解放戰爭並沒有取得超乎預期的結果,但眾多開國元勳對於李先念的認識和判斷都是積極的,從來沒有人說過這場戰役中李先念的指揮方式和作戰方式有什麼問題,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是正面的。那麼,中原突圍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戰爭呢?在這次戰爭中李先念又起到了什麼作用,才使得他後來遭到將領的一致認同呢?接下來就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先說說參與中原突圍的部隊組成吧。不同於東北野戰軍或者華北軍區的部隊,參與中原突圍的中原野戰軍一開始並不是同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和軍事力量。相反,這支部隊是臨時組建出來的。部隊裡的戰士們來自不同的軍區和兵種,他們中有的人曾經是新四軍,也有的人曾經是八路軍。由於兵種等的差異性和來自各個軍區的問題,使得中原突圍的部隊力量實力並不強,要想在中原突圍中取得好的戰績和成績,這就意味著李先念等中原軍區的領導人有嫻熟的戰術和驚人的戰略思想,對於每一次戰役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戰略了熟於心,不允許出一丁點岔子。這也註定著,中原突圍戰爭與紅軍長征等巨大戰役的不同,不僅不能匯合兵力,集中一處攻打國民黨軍隊,反而要做到主次兼備,多路作戰,拉長戰線等基本戰略戰術,對每一次戰役投入巨大的心力,逐漸縮小和國民黨軍隊的差距,最終戰勝國民黨軍隊。
其實,想要說清楚中原突圍這一事件,那就必須得從桐柏山會師說起。當時三個軍隊在桐柏山會師,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早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國跟日本持續了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結束。日本成為戰敗國,中國成為戰勝國。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中國內部的戰爭。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原本就不太親密的合作更加不復存在。當時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並沒有經歷過大幅作戰,抗日戰爭對國民黨軍隊的兵力損耗並不明顯。反觀中國共產黨,由於積極抗日的原因,我軍將士們在抗戰中有很多人犧牲受傷,整體兵力情況大幅削減。再加上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時間比國民黨要晚,整體的軍事和政治實力都不如國民黨。所以當日本這個外患消失之後,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了。國民黨軍事和政治實力強於中國共產黨,這就意味著我黨所處的處境非常不利。
因此,有必要將全國幾支大型部隊結合起來,畢竟孤掌難鳴。只有將軍事力量匯合起來,才能避免國民黨軍隊的逐個擊破,在國共兩黨的戰略佈局上取得一點優勢地位。出於這種考慮,中央軍委最終下達了命令,要求在桐柏山區附近進行中國共產黨軍隊的整體會師。
那為什麼會選擇桐柏山區呢?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第一是,桐柏山區面積很大,中國共產黨已經習慣了遊擊作戰,在桐柏山區會師對我黨軍隊的軍事力量的儲存完整度來說,具有極大的優勢。第二個原因是在桐柏山區,國民黨軍隊整體實力比較弱,易於進攻。因為處於山區,國民黨軍隊將領在這個地方的油水比較少。一聽到日本投降之後,蔣介石又不允許中國共產黨接受投降,最終只能是國民黨中隊接受日本的投降。所以駐紮在桐柏山區的國民黨軍隊,很多都跑到附近的城市,接受了日本的投降,進而來滿足軍隊將領自己的腰包。出於這兩點原因,中央軍委選擇桐柏山區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那麼三軍會師主要是哪三軍呢?其實三這個字在中國來說指的是多的意思。也就意味著是中國幾支大的部隊來到桐柏軍區會師,主要的軍事力量有四支。第一支是王樹聲帶領的河南軍區的部隊,部隊兵力有一萬多人,從河南的西部地區逐漸南下,前往河南桐柏地區。第二支是處於黃河西部地區的冀魯豫軍區的楊勁帶領的軍隊,冀魯豫軍區與日軍作戰鬥的方式經常是游擊戰爭,他們便就近從遊擊地區向西南地區靠近。第三支是湖南救國軍,這支部隊向北靠攏,逐漸到達桐柏山區。第四支武裝力量,也是最大的一支軍隊武裝,就是李先念帶領的新四軍第五軍。李先念先前帶領著軍隊一直是在武漢周邊地區抗擊日軍和國民黨軍隊,與其他地區的共產黨部隊一直都是遙遙相望的狀態,幾乎沒有過任何聯絡,屬於是一支孤軍。儘管如此,李先念還是依舊帶領著新四軍第五師一直與國民黨軍隊和日本侵略軍隊作戰。
在日本投降之後,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面對中央軍委下達的明確命令,李先念毫不猶豫地便帶領他的隊伍前往桐柏地區。在去往桐柏山區的過程中,新四軍部隊遭遇了國民黨軍隊的伏擊。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攻擊,這四支隊伍之間守望相助,互相幫助。雖然戰爭激烈,但是他們依舊憑著堅定的信念逐漸向桐柏山區靠攏。從一九四五年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歷經兩個月,中國共產黨的軍隊終於在桐柏山區順利會師。儘管在會師之後,總共的部隊人數也不過是六萬餘人。這個軍隊數量相比國民黨軍隊數量來說實在是不堪一擊。
順利會師之後,中央軍委將這四個部隊集合整編,形成了新的中原軍區,李先念則成為中原軍區的總司令。在整個桐柏戰役中,主要有兩個階段的戰役,期間共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七千多人。在第一階段,我軍部隊士兵們計程車氣大漲,對待國民黨中隊是依舊能夠堅勇奮戰,取得了很好的戰績。但在第二階段時,遭遇了一些困難。首先是平氏鎮失守,後續在雙溝戰鬥和祁儀戰鬥中也遭遇到了不利情況。
這三場戰役沒有打好的原因有多個方面。第一個是在前期的抗日戰爭中,中原軍區的各個部隊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適應的是游擊戰爭的方式,也就是針對敵人各個擊破。對於目前跟國民黨軍隊的戰役中集中攻打的戰爭方式還是有區別的,正是這種戰爭方式的不適應成為了導致戰役失敗的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中原軍區的部隊都是經過這四個武裝部隊組建而成的,部隊之間的磨合尚未結束,在戰爭配合和平時作戰的相互影響中,士兵與將領可能存在一些不適應。第三個原因是當時整個中原軍區的領導班子也剛建立,各個領導熟悉的只是各自原先的部隊,對於整個軍區的部隊情況還未完全摸透。
在作戰時,由於對於部隊情況不夠熟悉對敵作戰中也不夠狠辣,戰略戰術的運用不夠極致,才導致了戰爭的失敗。任志斌後來在訪談中指出,如果當時指揮戰役時再狠一點,是有可能贏得雙溝戰役的勝利的。第四個原因是當時中原軍區的部隊缺乏大型的軍器裝備,過分依賴游擊戰爭和夜間戰爭,對於攻堅戰爭不夠重視。
最後,因為桐柏山區是一個新建立的戰區 在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我黨對於軍隊的宣傳問題也不夠到位。國民黨軍隊普遍認為,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很大,被中國共產黨俘虜之後一定會被殺,因此他們作戰的情緒比較嚴重,堅決抵抗絕不投降。總之,雖然桐柏戰役中有些戰爭是處於失利地位的,但在整體上,對於整個中國地區的戰略配合都是有利的。這一點,中原軍區的作戰也得到了中央軍委的肯定。
桐柏戰役也是中原突圍戰役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中央軍委對桐柏戰役的肯定,也使得李先念的人在領導中原軍區進行突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那麼在戰爭過程中,李先念到底起到了什麼重大作用呢?首先,由於中原軍區是四個不同的武裝力量組成的,部隊之間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和相處問題。普通戰士們之間,基層領導之間也存在一些矛盾。對於這一點,李先念的認識是很到位的。但在整體戰爭過程中,中原軍區的指揮和作戰卻沒有出現一些不團結因素,這與李先念本人的指揮跟團結理念是分不開的。作為中原軍區的總司令,李先念的民主作風很紮實。對於年輕將領和普通戰士,李先念都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在解決部隊的物資等問題時,李先念毫無藏私,只為解決實際問題,不看重私念。總之,李先念自身的高風亮節和人敬佩的作風,都得到了很多將領和戰士們的認可,在領導戰役中取得了重要的優勢。
很多人都認為中原突圍是一場失敗的戰役,他們認為中原中區有必要保住根據地,沒有保住根據地的中原突圍是一種失敗的戰役。但實際上,中原地區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非常重視的一片地區,為此蔣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再者,中原軍區的整體實力並不強。若是一味到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肯定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哪怕如此,也不一定會取得肯定的勝利。就目前而言,中原突圍絕對可以稱之為是一場勝利的戰役,李先念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