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記錄中國的歷史,她會採取什麼方式?是膠片影音還是文字?如果是我,我或許會選擇用相機記錄那一瞬間內心的震動。
簡單一聲“咔嚓”,是大國重器出海巡洋,是遙望中華脊樑駐守邊疆,是見證外交對話寸步不讓,是共走扶貧之路同奔小康……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之際,沒有什麼比回到歷史現場更能讓人鬥志昂揚、初心不忘。
我們不妨走進江蘇省無錫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在這所小學的歷史裡探尋將時代光影留存於誠勇的篇章。
在這誠勇的篇章裡,夾著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毛澤東主席,在他身旁的那位老人就是學校的吳啟瑞老師。這張照片從何而來呢?說來還頗有一段淵源。
吳啟瑞老師的公公曾是毛澤東主席在湖南一師求學時的數學老師。新中國成立後,吳啟瑞老師孤身一人帶著8個孩子,生活無以為繼。她萬般無奈之下,只好給毛澤東主席寄了一封信。可是信寄出之後,吳啟瑞老師又不由得懊悔起來:主席日理萬機,怎好為自家生活瑣事去打擾他。可沒想到的是,毛澤東主席居然給她回了信,並給予她生活上的關心。斗轉星移,10年過去了,1960年6月的一天,在上海視察的毛澤東主席掛念著吳啟瑞老師,親切接見了她,並留下了這張珍貴合影。
這張照片距今已有60餘年。細細欣賞,這單調的黑白色照片卻仍擁有著鮮紅的底色。當吳啟瑞老師與眼前這位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袖相對而坐、共談教育時,或許她也會想起學校那些曾經胸前燃燒火炬的人們——是高文華投身民主革命,是顧衡挽救民族存亡於萬一,是秦邦憲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確立……從亂世之時、戰火紛飛,到抗戰勝利、獲得新生,吳啟瑞老師見證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理想奮不顧身、矢志不渝。照片中這一幕定格的是一段特別的緣分,是信仰達成的註腳,更是共產黨人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
這張照片塗抹著無錫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百年辦學中積澱的紅色基調。
輕輕觸控,相片如紙,卻仍是責任的分量。拍攝這張相片時,距離吳啟瑞老師給毛澤東主席寄出第一封信已有10年。10年間,毛主席始終記掛著這位普通的人民教師,於是便有了這次見面。這張相片,距離毛主席在湖南一師求學時已有40餘年。可他始終記得恩師王立庵先生的教誨之恩,於是悉心關懷他的家人,還在吳啟瑞老師的信上圈出恩師的名字。光陰輾轉,他未忘恩情;尊師重教,他常放心間。正是一位領袖對於教師的尊重,對於教育的牽掛,他在身體力行中為這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指明瞭遠行方向。
這張照片鐫刻著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師道尊嚴的永恆風向。
用心感受,相片模糊,卻仍是熾熱的初心。60年前,一位國家領袖向一位拮据困頓的普通教師伸出援手。60年後,黨中央對人民的牽掛也始終被時代銘記、被錫師附小銘記。幫助人民脫離貧困,是每一代扶貧工作者的時代考題,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應有之義,更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錫師附小成立誠勇志願服務隊,我們在贈送舊衣時收穫燦爛的笑容,在捐獻書包中裝點絢爛的夢想,在誠勇助學裡播種生命的希望,在時代召喚中為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這張照片書寫了從我走向你,又走向了萬千需要助學、助困的人民。
這就是一張小小照片的魅力,就是這“咔嚓”一下留下的一片光輝。照片的三個細微之處是值得反覆研讀的,讀的是紅色的黨史,是蓬勃的教育發展史,更是改革開放的崛起歷程。
如今身處錫師附小的我們,若要為歷史的影集留下一張照片,你又會選擇哪一張?或許是學校詩情畫意的春秋冬夏,或許是學校步履堅實的年輕力量,或許是學校面對時代教育命題孜孜以求的探索嘗試,或許是學校由一代代引路人繪就的前瞻設計……相機裡可以留下很多瞬間,但此刻,如果是我,我願將此刻留給孩子,留在錫師附小這段歷史的中央。
讓我們在孩子澄澈而充滿期待的目光裡,共同見證這所百年名校以錫師附小為名,以兒童為本,以誠勇為帆,以樂學為槳,以沃的課程、暖的課堂、潤的環境,共鑄新的未來。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無錫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學前總部)
《中國教師報》2021年11月10日第16版
作者:萬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