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於老四李元吉在太原城的胡作非為,致使太原城被劉武周攻破,而太原丟失對大唐而言可以說是一記重擊。
而在此時李世民上書李淵,要率兵奪回太原。雖然老四李元吉是個紈絝子弟,但老二李世民可是個正宗的猛人,論上陣砍人的本事李淵還是信得過。
所以這次李淵把關中地區所能集結的部隊總共三萬人都交給李世民,如果這次李世民還是輸的話,那大唐只能固守關中,再也無力東出了。
武德二年冬,黃河已經結冰了,李世民帶領部隊跨過冰面來到河東地區。而且這次李世民所面對的局面比上次打薛仁杲所面對的局面還要複雜的多。
首先是唐軍陷入到了一種被動的局面,先前太原告急的時候,李淵先後派出過四次援軍,但結果不是全軍覆沒就是主將被俘,原因就在於劉武周所定下的策略就是四面出擊,圍城打援,重點打擊大唐的援軍。
而大唐完全落入敵人的圈套中,每次都是劉武周的部隊打到哪,大唐的援軍就救到哪,完全就是被敵人牽著鼻子走,
大唐的軍隊陷入到了一種被動救援的局面,從來就沒想過主動出擊,去牽制劉武周進攻的精力,讓劉武周可以非常從容的想打哪就打哪。
比起陷入被動局面,更糟糕的是大唐在河東地區的民心丟失,劉武周攻佔太原後,隨即向山西其他城池發起進攻,為了延緩劉武周的攻勢,裴寂只能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把百姓遷入城堡,把糧食作物燒光。
對於老百姓而言,戰爭誰勝誰負他們或許不怎麼關心,但糧食是他們唯一的財產,這一舉動直接引起了當地老百姓的不滿,甚至引發了民變。
面對以上種種局面,李世民開始展現他強大的操盤能力來挽回局面。
李世民首先做的是安撫民心,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比誰都懂。於是他發出教令,然後派使者四處曉諭。
好在李家畢竟在山西經營多年,再加上秦王李世民名聲在外,當地民心逐漸安撫。
隨後李世民帶兵駐紮在柏壁,柏壁前臨稷王山,背靠澮水安全性和便利性沒問題,面對宋金剛的挑戰,李世民堅守不出不給敵軍趁勝追擊的機會。不過要想化被動為主動,最重要的還是要打幾次勝仗。
正好宋金剛部下尉遲敬德押解一批戰俘回澮州,李世民派遣殷開山和秦瓊在他們的回程路上美邑川上設伏,殺敵二千餘人,而這也是兩位門神秦瓊和尉遲敬德首次交手。
緊跟著在安邑李世民又一次設伏,擊殺尉遲敬德所部,除了尉遲敬德外無一倖免全軍覆沒。
要知道這兩仗是近期唐軍對劉武周軍少有的勝利,大大提振了唐軍計程車氣。李
世民的部下認為,應該趁此機會尋機與宋金剛決戰。而此時的李世民展現出了與他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此時的李世民21歲)。
李世民認為雖然近期取得了兩場勝利,但也僅僅打擊了敵軍計程車氣,遏制對方的進攻勢頭,宋金剛的主力部隊還在。
其次宋金剛孤軍深入補給線拉的太長,補給甚至一度要考搶劫為生,越是軍糧告急宋金剛越是急於求戰,如果此時出戰明顯中了對方的下懷。
史書上寫到柏壁之戰時,就是寫李世民仗著自己糧多跟宋金剛拼消耗,一直拼到宋金剛糧盡,然後追擊一戰定勝負。
要知道李世民跟宋金剛對峙了近半年,難道李世民這半年內光等著啥也沒幹?事實上柏壁之戰不光體現了李世民的軍事能力,還體現了他的政治能力。
李世民這半年內做的一件事就是重建大唐的在當地的行政體系,至於重建行政體系的目的在於徵糧。
很多人寫到李世民打仗的時候,總喜歡說李世民仗著糧食比別人多,所以可以跟敵人拼消耗,卻從來不想李世民為什麼能比別人多。
李世民透過重建行政體系就可以當地基層徵糧,再加上前期安撫民心的動作,老百姓紛紛把自己家裡的存糧叫出來,要知道如果當地百姓的糧食給了李世民,那宋金剛的糧食供給就會更加窘迫,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堅壁清野。
就這樣,李世民透過行政體系的重建不斷的蠶食宋金剛在當地的生存空間,再加上其他唐軍部隊在山西戰場的勝利,到了武德三年四月初,宋金剛終於由於糧盡開始撤退,李世民等待的戰機來臨了。
隨後就是著名的李世民一路率軍追擊,三天不解甲。這仗李世民打到忘我到什麼程度,得劉弘基拉著李世民的坐騎,讓他先休息一下再追擊。李世民的回答則是,現在宋金剛已經是技窮,軍心渙散,應該一鼓作氣,不給別人喘息之機。
說句實話仗打到這份上純粹是意志力的比拼。畢竟唐軍現在疲憊,宋金剛肯定也好不到哪去,咬咬牙指不定對面就先崩潰了。
李世民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劉弘基也不好說啥了?畢竟領導都身先士卒了,做下屬哪有不追隨的。最終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剛的主力,一夜八次戰鬥,徹底擊敗了宋金剛的主力。
這是一場典型的李世民軍事風格的勝利,耐心+果斷+趕盡殺絕,不出手而已一出手就要致對手於死地,
最後說說結局,在太原的劉武週一聽宋金剛戰敗,嚇的放棄太原,跑到突厥那去了。宋金剛原本想整軍再戰,但無奈已無人聽從他的命令,所以也只能投奔突厥。
而對於李世民而言,不僅收服了整個山西,是個人的威望再上一個臺階,還收服了一員猛將尉遲敬德,從此以後尉遲敬德一輩子效忠李世民,而李世民也一輩子倚重尉遲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