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谷裡,溪流、石卵、蝌蚪,那是不懂發愁的春天,我們毫不猶豫,去尋找那個從未去過的地方。”這是作家嚴文井回顧1938年春天的經歷時,在札記中所寫下的詩句。
詩中描述的“那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正是當時萬千有志青年心目中的“聖地”延安。
據統計,那個時期前往延安的青年大約有4萬人,其中70%為知識青年。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的甚至從海外歸來。他們的身份職業各不相同,有漫畫家、作家、音樂家、科學家、醫生等等。
為什麼這些身份迥異的青年非去延安不可?一名諷刺漫畫家如何矢志報國?一名生物化學家因何從德國立刻趕回中國,甚至不惜拒絕他曾獲諾獎的老師?
延安
“我不願做亡國奴”
前往延安的4萬名青年中,有一名“叛逆”的漫畫家。
青年華君武(1938年)
1938年,23歲的華君武是上海一家銀行的職員。工作之餘,他還是位小有名氣的漫畫家。
《看殺頭》華君武
憑藉《一二九》、《看殺頭》等大場面漫畫,他在上海漫畫界獨樹一幟。
七七事變發生後,華君武面對動盪的時局感到有心無力。
他晚年在回憶錄《漫畫一生》中寫道:“我不願做亡國奴,我仇恨在上海租界裡橫行霸道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我討厭杭州、蘇州日本領事館,和上海黃浦江上日本軍艦上的太陽旗,我也討厭國民黨大小官僚的貪汙、腐化,嫖妓納妾。”
《漫畫一生》華君武
1938年8月的一天,華君武積壓已久的怒火終於被引爆。
中國美協漫畫藝術委員會原副主任鄭化改:“有一次老闆就狠批下邊一個小職員,華君武看不過,就覺得太不講理了,跟他當面就吵起來了,把他憋了好幾年的火全在這一次發了。這一發就鬧僵了,華君武乾脆一甩門,走了,不來上班了。”
正當丟了工作的華君武不知何去何從,他的好朋友,時任《西風》雜誌主編的黃嘉音給他了一本書,就是這本書徹底點醒了他。
它正是由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寫的《西行漫記》。
《西行漫記》埃德加·斯諾
華君武《漫畫一生》節選:“原來,中國還有這麼一塊地方——陝北,那是跟我所厭惡的國民黨統治區和醜惡的十里洋場完全不同的一塊淨土,那邊空氣新鮮,人和人關係是平等的,呼吸是自由的。”
到延安去!
華君武心意已決,毅然啟程。臨行前他特別囑咐好友黃嘉音,等過後再把自己去延安的事告訴母親,免得她惦念……
華君武與母親
“一位大科學家來到了延安”
1937年宛平城的槍聲傳到了千里之外,身在德國的生物化學家陳康白決定立刻回國。
陳康白與楊慎宜新婚時合影
當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會將受到延安人民的熱烈歡迎,還會受到毛澤東、張聞天、李富春等領導人的格外關注,並且成為後來自然科學院的締造者之一、自然科學院的第三任院長。
陳康白之子陳曉陽:“當時毛主席跟他談了一次話,說我們現在一個戰士一個月就1塊5津貼,它能養一個戰士。我給你2萬塊錢,你看你能幹什麼。當時他覺得挺感動的。這麼困難的情況下,用這麼多錢來支援科學事業,覺得自己應該能幹出一番事業來。”
陳康白(左三)與林伯渠(右一)等
勘查自然科學院校址
時間撥回7年前,1930年,陳康白27歲,因出色的學術能力,被北京大學理學院聘請為研究員。
在北大工作期間,陳康白髮表多篇學術論文,很快引起一位外國人的關注。他就是德國哥廷根大學化學院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道夫·溫道斯。
透過考試,陳康白獲得了公費留學德國的資格。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他很快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院長溫道斯更是對他大加賞識。
1935年年末,陳康白迎來了在德國最幸福的日子。夫人楊慎宜不遠萬里來到德國,夫妻二人得以團聚。第二年10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初為人父的陳康白格外高興,他用相機記錄下一家人的生活。
陳康白全家福(1936年 哥廷根公寓)
院長溫道斯得知陳康白要回國的訊息後極力挽留。
陳康白生平業績陳列館館長楊義:“他說給了你這麼好的條件,你如果一定要回國,你可能這個專業就做不了了。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專業,如果留在這裡,可以讓你成為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康白還是謝絕了老師再三的挽留。”
1937年7月下旬,陳康白一家人帶著成包的專業書籍和實驗器材,登上了回國的輪船。經過半個月的海上顛簸,回到祖國。
在辦理入境手續時,他的試驗裝置被全部沒收,只剩下了藏在口袋裡的測距儀和秒錶。
陳康白使用過的地圖測距儀
1937年年底,陳康白順利到達延安,他曾這樣感慨:“背父母,棄妻子,悲歌驚擾,擊楫渡江。及到陝北,一切文明華物,聲光電化,不復觸目,物貿環境,絕然兩樣世界。”
陳康白孫女陳梅:“1937年底,爺爺到了延安之後,前兩年還和家裡邊有聯絡。到了1939年,國民黨知道爺爺到了延安之後,就對他的書信和家裡人開始監察了,非常危險,還威脅。奶奶就告訴爺爺,說不要再來信了,不要聯絡了,否則家裡人的安全都要受到威脅,這樣就太不好了,你就安安心心在延安參加革命吧。”
延安城南門
“到延安去”,曾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大地上最響亮的口號之一。在這股浪潮下,這些知識青年們出於何種原因,做出怎樣抉擇,又遭遇了哪些經歷?
敬請觀看鳳凰大視野
《不懂發愁的春天——知識青年的延安之路》
編輯:王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