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以來,大禹就是一個以為世人謀福利為己任,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存在大家的腦海中。故事畢竟是故事,如果深究下去,真是這樣嗎?
傳說中,禹的家世顯赫,“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既是貴胄,又為重臣之後。他的父親鯀,相傳為顓頊之子,有崇部落首領,後因治水不力,被堯舜所殺,為什麼是堯舜呢,因為這裡存在爭議,這是不是改變禹的原因不得而知。其後,禹接替父親繼續治理洪水。當時他剛剛結婚,可接到任務後他卻義無反顧踏上治水的漫長道路。水患十分嚴重,他吸取了父親築堤堵水的教訓,走遍了中原很多地方,實地觀察測量,終於決定用疏通的辦法來引導洪水的去向,歷經13的時間,禹終於徹底解決了水患。這就有了後來的大禹治水,中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治理洪水禹確實居功至偉,他的父親治理九年,洪水災禍卻愈演愈烈。不得不說,禹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他的功績任何人都不能抹殺。可就是這樣的大禹,後來卻做了一些讓人很難接受的事。
堯舜禹相讓,說的是當時的禪位制。可據《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裡很清楚地寫著舜囚禁了堯,還放逐了堯的兒子朱丹。按照書中的其他記載,舜傳位與禹,也是迫不得已。《韓非子》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不難看出,禹能繼位,也是用了手段的。其實,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威望越來越高。而舜感受到了來自禹的壓力,禹接了治水任務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中途有一次回家,舜便馬上責令他繼續去治水。可由於禹的威望實在太高,舜在位三十三年時,他還是把帝位禪讓給禹。17年後舜南巡去世,這裡所謂的南巡,其實也是禹利用手中的權利,將舜流放,最後死在南方。也許是為了不被人抓住把柄,禹為他治喪三年,之後禹把帝位給了舜的兒子商均。據《左傳》哀公七年記:“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當時的商均威望遠遠比不上禹,各諸侯不拜商均反拜禹,順理成章的,禹自立為王。
可能禹本身就是有雄心的人,也可能是權力和帝位讓他逐漸膨脹,晚年的的禹已經在為自己的兒子啟坐上帝位鋪道路。在形式上,他接受了傳統的禪讓制度,推薦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不久皋陶死了,之後他又推薦了皋陶的兒子伯益。但他私下為啟培養勢力,不給伯益實權,伯益空有頭銜,而啟掌握實權。禹死後,啟算是眾望所歸,繼承了帝位,確立夏朝。
禹啟父子破壞了禪讓制,開啟了世襲制,說禹是陰謀家也不為過。他的前半生治理洪水造福百姓,功勞有目共睹,可是為了權力逼死了舜,架空自己的推薦人伯益,最後伯益還被啟所殺。只能說禹作為當時的實權人物,功過參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