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民族雖已開始從事農業,卻仍然保持有狩獵和祭祀的傳統。
根據目前研究的結果,商朝統治者在他們500多年曆史的治理時期內,多次遷都,有據可查的在六次以上,而且這些記錄透過甲骨文上的文字考證,都基本核實,在研究甲骨文的記載中,還經常有狩獵和祭祀的記錄。
現在河南的安陽,是商代歷史中最後的一座都城,也是商代文化終止的所在地,考古學家在當地發現極多獸骨,證實了狩獵的行為已經從生存過程中的掠奪逐步演變成為顯示武力和權勢的一種手段。
同時,在這裡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透過考證,甲骨文上的記載表現著商朝的統治者對於天氣季候極度關心。
商代開始編訂歷日,這也是王室統治者重要的職能。
在這些方面,商朝統治者逐步確定了以農業立國的傳統發展路線,而甲骨文中的書法藝術,更是與後來逐步興起的中國文化相輔相成,一直延續傳承了下來。
在商代遺留下來的各種歷史文化物證中,玉器中的玉雕人像一直是一個特殊的造型藝術,不僅給我們帶來各種神秘的遐想,也讓我們透過每一件玉雕的造型,瞭解到那個充滿著傳奇的歷史。
一、商代歷史文化背景及藝術特徵
商代玉雕人像的造型,已經逐步改變了原始人像的簡單而古拙的風貌,開始以寫實風格為主流,既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社會意識形態及習俗在藝術領域的折射。
這些玉雕的人像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普遍的思想意識,也預示著進入奴隸社會後,人們由對自然神靈鬼怪的信仰,轉變為對存在於現實社會中的代表神靈的人的崇敬。
在注意人體比例的基礎上,又巧妙地運用了高度的藝術奪張手法,突出人體頭部和五官的描繪,特別是臣字形大眼,是商代玉雕人像的重要標誌,給玉雕人像輸入了強烈的神的和美感。
二、商代玉雕人像的基本特徵
從目前已經挖掘的考古記錄中統計,商代玉雕人像很多,或身體赤裸,或衣著華麗;或面和目善,或怪兇異惡;或似人似獸,人首獸身,在三星堆遺址中也有人面跪姿的石人雕塑出土。
雖然形態各不相同,但多是以獨立的單體形式出現的,總體上可分為平面人像和立體人像兩大類。
平面人像多呈扁平體狀,採用切割手法造型,以浮雕、雙鉤陰刻相結合的技法雕飾製成,兩面紋飾大多相同。
頭戴高冠,臣目高鼻,雲耳,張口,雙手拳握曲臂於胸前或雙手支地,雙膝上聳,作蹲踞狀側身人像。
下端多有小孔或短榫,可供插嵌或與其他器物結紮用,均為佩飾。
三、商代玉雕人像的鑑賞要點
商代人像整體造型極富圖案裝飾意義,結合當時社會風行的祭祀活動,也讓我們得知商人在崇尚算卦占卜的風氣下,相信任何事物均有特殊的神靈祖先庇佑,這種萬物有靈的傳統需要各種儀式的配合才能完成,而有些日間尋常小事譬如牙疼、摔跤之類的行為不可能都以殺虜作為祭祀的占卜行為,只好用玉石琢磨類似人物作為替代的象徵物品。
而用玉石琢磨成人像或神靈的造型進行祭拜,不僅僅是可以滿足於日常的生活需求,也可以從紅山文化的遺物中找到類似的物品,譬如下面的這個太陽神的玉雕,各地都有出土和館藏,證明應該屬於在那一個時期較為普遍的物品,而這些物品的主要功能絕不是為了裝飾,更多的作用應該是祭拜,表示誠意而獲得力量和支援。
基於這種原因,也就明白了為何玉人造型不同,但是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而使用的,理解了這一點,也就明白玉人的造型設計理念了,有的是代表的主人,而有些只是代表著奴隸,身份的不同,卻決於使用的場景和目的不同而已。
立體人像多為圓雕或半圓雕的整體人形,豐富多彩,各不相同。
有直立、蹲踞、跪坐或雙手支地而坐等;頭上無冠,髻發留辮,有側視、正視、昂首、低傾等;有雙手握拳置於胸前、雙手交叉於腹部、雙手垂直置身側、雙手撫膝或支地;雙膝跪地,臀部緊靠在足跟上,著衣褲飾紋者的衣著衣紋也各有不同。
玉雕人像運用了圓雕、透雕、浮雕、線刻等多種技法,不僅把人的五官和體態刻畫出來,而且以熟練的刀法表現人的毛髮和衣紋。
玉人像的人體各部比例協調,形象生動,反映了商代中原玉雕技藝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其中以“跪式玉人”最為典型。
以前專門寫過關於商代玉人跽坐與跪的區別的關係,也探討過商代玉人存在的理由和依據,這篇文字,既是對以前文字的補充,也是進一步研究商代祭祀文化的結果,相信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髮現,還有更多的資訊和資料等待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