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1亞太地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重磅出爐,20位中國學者上榜。據不完全統計,山東大學4位校友入選。
(按姓氏筆畫排序)
陳國瑞:山東大學物理2006級校友
透過設計與製備高質量新型二維量子器件,他在石墨烯摩爾超晶格的強關聯、超導、拓撲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工作。
陳國瑞主要從事實驗凝聚態物理研究,重點關注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中出現的新奇物理現象。他透過設計與製備高質量新型二維量子器件,近年來在石墨烯摩爾超晶格的強關聯、超導、拓撲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工作。
陳國瑞的科學發現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moiré 平帶”,並將二維材料打造成研究強關聯、高溫超導、拓撲物理等方面研究的理想平臺。
他原創性地提出基於石墨烯和其他二維材料創造強關聯材料這一理論,並首次用石墨烯實現了可調控 Mott 絕緣體,是第一個能夠同時控制摻雜濃度和關聯強度的真實存在的系統,也是強關聯物理方向研究的理想平臺。
陳國瑞,201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201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202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20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副教授。主要成果包括:首次在三層石墨烯摩爾超晶格中實現強關聯莫特絕緣體;首次在三層石墨烯摩爾超晶格中觀測到超導現象;首次在石墨烯體系中實現陳氏絕緣體和軌道磁性,同時首次實現高階反常量子霍爾效應;首次在雙層石墨烯中觀測到谷自旋霍爾效應。
陳怡沐:山東大學化學2011級校友
他的研究對單晶鹵化物鈣鈦礦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從根本上加速這類新興半導體材料單晶的工業化。
他在鹵化物鈣鈦礦外延薄膜中首次實現了可控應變工程,證明了鹵化物鈣鈦礦外延中的可控應變技術和外延穩定效應。
陳怡沐開發了一種新的高效能單晶鹵化物鈣鈦礦器件的製備方法,其中包含用於器件整合的單晶鹵化物鈣鈦礦薄膜的轉移方法。
此外,他還解決了鹵化物鈣鈦礦與半導體微納製造之間的不相容性,並製作了第一個鹵化物鈣鈦礦單晶 micro-LEDs。他創新地採用緻密的聚合物為鹵化物鈣鈦礦單晶提供額外保護,使其在微納加工藝製程中免受水分的損傷。
陳怡沐,2015年本科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2020年於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獲博士學位,2020年12月回國任教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微納光子學實驗室成員。此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單晶金屬鹵化鈣鈦礦的可控外延生長及其應用,取得的科研成果已發表在包括Nature、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Science Advances等國際期刊上。
袁一斐: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2005級本科、2009級碩士校友
他揭示了電池反應在奈米-原子級別上的真實過程,併為提升下一代可充電鋰電池的效能提供了有效策略。
袁一斐專注於新能源動力電池領域儲能材料的開發和相關儲能反應機理的原位電鏡研究,利用各種原位電鏡表徵平臺,對儲能材料在工況下的關鍵結構演化資訊進行微納和原子尺度的探究。他發展並運用一種先進電子顯微鏡方法,即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將電池在奈米級甚至原子級的電化學反應實現視覺化。
他致力於探索材料合成-性質-效能之間的相互關係,圍繞隧道結構二氧化錳儲能展開微觀尺度的研究,最終闡明瞭隧道相形核和生長的機理,以及鋰電子在隧道結構內的傳輸特性,並在此基礎上為提高鋰離子電池充放電倍率效能和隧道儲鈉穩定性提供了有效策略。其基礎研究成功應用於化學工程奈米材料中,相關理論被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跟進,以進一步提高電池效能。
袁一斐,溫州大學教授,博導。2009年和2012年于山東大學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2016年在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和伊利諾伊大學從事博士後和研究助理教授工作。研究方向為新能源電池領域儲能材料開發和關鍵儲能反應機理的原位電鏡研究。在Nat. Energy, Nat. Commun.等期刊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高被引13篇。成果被雅虎新聞、美國能源部等媒介報道。
曹龍興:山東大學生物技術2008級校友
他致力於開發新的蛋白質設計方法,並設計可與天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人工設計結合蛋白,這些結合蛋白有望替代抗體成為新一代蛋白質藥物以用於調節免疫反應、治療癌症和殺死病毒。
曹龍興開發了一種蛋白質從頭設計新方法,可針對自然界中的任意蛋白質的特定靶點設計結合蛋白,這種方法除了目標的三維結構外,不需使用任何其它資訊。
為了證明他的研究具有非常廣泛的適用性,曹龍興及其同事針對 12 種重要的自然界蛋白質靶標設計了結合蛋白,這些蛋白質靶標具有截然不同的表面形狀和物理化學特性。生物物理實驗驗證表明,這些結合蛋白非常穩定,能夠以納摩爾至皮摩爾級的親和力結合其靶標。對於其中所獲得的五種複合物晶體結構,其計算模型與晶體結構完美匹配。這種新方法能用於開發新一代的蛋白質藥物,在各種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應用中具有極大的潛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曹龍興成功對蛋白抑制劑進行從頭設計,使其能夠以皮摩爾級親和力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結合並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此外,曹龍興的抑制劑是針對病毒刺突蛋白最保守的區域設計的,它們能對現有的各種變異毒株保持高效力,並可應對未來病毒的持續突變和進化。蛋白質從頭設計可以用於新型藥物、催化劑和材料的精確設計,並對我們人類在21世紀醫學、能源和技術方面所遇到的各種挑戰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曹龍興,201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學士學位。2012-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利用結構生物學手段對細胞表面受體進行結構和功能的研究。2017-2021年在華盛頓大學蛋白質設計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致力於蛋白質設計方法的開發與應用。2021年8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擔任研究員、助理教授(獨立PI)一職,繼續從事蛋白質設計領域的相關研究。
……
世界正身處於一個科技新物種大爆發的時代,面向未來的恢弘畫卷徐徐展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科學的突破正在釋放疊加性進步的力量。一批匯聚智慧與勇氣的科技青年,在時代大潮中劈波斬浪,不斷取得令人激動的創新突破。眾多洋溢著家國情懷、擔當精神、崇實品格、創新素養的山大人也在其中奮力攀登。祝福青年,祝福中國,願包括山大人在內的中國青年能奮勇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力量!
歡迎關注“山東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山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山大人官微、青塔、上海交大凝聚態物理研究所官微、今日哈工大官微、山大材料研究生官微、西湖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