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11”天宇上演土木“雙星伴月”
▲ 圖片來源: 新華社 記者陳鍾昊 攝
月球執行速度很快,每27.3天就會巡天一週,所以它每月都會從行星和一些黃道附近的亮恆星旁邊經過,形成“亮星伴月”的天象。
“11月11日,將會發生木土‘雙星伴月’的天象,屆時感興趣的公眾可在11日入夜後朝西南方天空觀看。月亮的右側是亮度為0.7等、呈淡黃色的土星;左側則是亮度為-2.4等、呈白色的木星。三者在摩羯座中相依相偎,為公眾奉獻上一幕浪漫的‘星月童話’。”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天文科普專家修立鵬說。
——新華網
2、是否聽說過火星“漂移”?今天,它來了
11月8日,“天問一號”環繞器成功實施第五次近火制動,準確進入遙感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遙感使命軌道,也就是環火遙感探測軌道。
在此次變軌之前,環繞器主要承擔的是祝融號火星車的中繼通訊功能,比如我們所看到的祝融號著陸點360環拍影象,以及火星車與著陸平臺合影等,都是透過環繞器回傳到地球的。
——央視新聞客戶端
3、科學家首次證明蕨類植物間接防禦機制
▲齒緣刺獵蝽在姬蕨上捕食鱗翅目幼蟲。 來源:研究組
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分子生態與功能演化研究組在蕨類植物的間接防禦研究中獲新進展,發現姬蕨和齒緣刺獵蝽之間存在化學交流機制。該研究成果已線上發表於國際昆蟲學期刊Insects。
蕨類植物和昆蟲是非常古老的兩類生物,在地球上共同存活超過了4億年的漫長曆史,在這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其二者之間必定建立過各種各樣複雜的相互關係。
——中國科學報
4、火星隕石“流浪”到地球之謎首次破解
11月9日,地球在過去的數十億年裡遭遇過無數隕石撞擊,其中一些隕石來自太陽系的其他星球。據今日宇宙網站近日訊息稱,科學家們已知至少166塊火星岩石降落在我們地球上,但它們在火星上的確切起源地以及它們是怎麼到達地球的一直是個謎。近日,天文學家利用人工智慧(AI)終於追蹤到其起源:其中一塊隕石正是110萬年前從火星託廷火山口被“拋射”進太空,最終來到地球。
——科技日報
5、“星際鄰居”物質組成比此前認為的更多樣
11月8日,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天文學論文,科學家分析了23個白矮星“鄰居們”的大氣,並對白矮星星系內的行星和太陽系內類地行星(包括地球)的主要組成,得到的最新證據顯示,在我們太陽系外的鄰近星系中,行星的地質和礦物組成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更為多樣。這些發現表明,有些地外行星可能有獨特的行星吸積和分化過程,與地球的組成大不相同,並且在太陽系內沒有可以直接比較的對應行星。
——科技日報
6、俄研製出可承受400℃高溫鋁合金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研製出一種低成本鋁合金,可承受比其類似合金高出100℃至150℃的高溫,將大大減少鐵路運輸、航空和其他裝置的重量和碳足跡。相關研究發表在《合金與化合物》雜誌上。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