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什麼?宇宙就是虛無縹緲的,無邊無際的空間,由一些混純的氣體組成,其混純的氣體帶有大量的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
大約在138億年前的某天,在宇宙的某個奇點,此奇點卻是一個密度無限大,熱量無限大,溫度無限高,壓力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體積卻無限小到“0點”。宇宙引力能量和宇宙斥力能量,瞬間先後處於無窮大。於是,宇宙大爆炸發生了。
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又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塵埃不斷地吸引積累,形成了大的球體,後又進一步吸引、碰撞、積累,最後形成了宇宙中有上千億個的恆星和星系。大約100億年前,宇宙中的某點發生爆炸,就開始慢長地形成了銀河系。
大約46億年前,在銀河系星際雲的一個角落裡,在星際雲中一個螺旋臂狀的邊緣,有個超新星發生了爆炸,其衝擊波在分子云中造成了超密度區域,導致了這個區域塌陷,從而觸發了太陽系的形成。
太陽系一邊旋轉一邊攤平,形成了一個太陽行星雲盤,與此同時,形成了行星、衛星、流星體和其他太陽系小天體。
在太陽系星雲盤中,有許多氣體、冰粒、塵埃、塊狀等物質透過相互吸引、碰撞、吸積等,這些物質由小到大,經過1000至2000萬年的積累,大約在45.4億年前,最終形成原生地球。此時, 地球表面全是岩漿,其溫度達4000多度。還經常遭遇隕石撞擊,
大約在45.3億年前,冥古宙,有一顆叫做“忒伊亞”的天體與地球發生了碰撞,這顆天體的尺寸和火星差不多,其質量只有地球的10%,碰撞引發了巨大的爆炸,爆炸出的碎片物質飛到了太空中,後又經過吸積作用形成了現在的月球。由於月球的撞擊,使地球自轉方向傾斜了23.5度 C°,於是,地球也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大約在42億年前,冥古宙,地球表面溫度降至160度,大氣層氧氣為零,大都為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此時,地表出現了海洋。
大約在38億年前,太古宙,地球表面溫度降至41度,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生物“露卡”,具有DNA的生物世界形成。
大約在35億年前,地球表面溫度降至30度,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細菌,具有原核生物出現。
大約在32億年前,太古宙,地球表面溫度降至24度,帶狀鐵形成區出現,地球上出現大陸板塊,生物出現了光合作用。
大約在29億年前,太古宙,地球表面平均溫度降至11度,地球出現第一次冰期,二氧化碳氣體含量減少。
大約在25億年前,元古宙,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升高為16度,地球上形成了凱蘭諾大陸板塊,海洋藍藻出現,大氣層中首次出現了氧氣。
大約在20億年前,成鐵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4度,真核生物出現,線粒體出現,出現了複雜的共生現象,
大約在11億年前,成鐵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2度,羅迪尼亞大陸形成,真菌出現,藻類繁殖,多細胞生物繁殖。
大約在6億年前,震旦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降為16度,第一批動物出現,生物出現分節現象,兩側對稱動物出現,頭足類動物出現。
大約在5.2億年前,寒武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22度,動物出現複雜的眼睛,動物出現外骨骼,節肢動物出現,掠食行為出現。
大約在4.7億年前,奧陶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8度,礁體出現,植物出現,節肢動物登陸,含氧量上升。
大約在1.4億年前,侏羅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7度,盤古大陸解體,暴龍科出現,蛇頸龍出現,鳥類出現。末期又出現泰坦巨龍,滄龍等巨型生物。
大約在500萬年前,新近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6度,含氧量上升,靈長類動物繁殖,原始人繁殖,智人出現。
最新考古DNA分析發現,南方古猿人可追溯至380萬年前,直立人出現可追溯到210萬年前,智人出現可追溯到30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