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院士,你的眼前會浮現出什麼樣的形象呢?是精神矍鑠的老科學家?還是年輕儒雅中年學者?
或許你聽說過這麼一位科學家,16歲進入南京理工大學,30歲當上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生導師,38歲成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他就是盧柯。
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紀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在材料科學領域的職業科學家——盧柯。
01
1956年,盧柯出生在甘肅華池。現年56歲的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對事物總是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經常拉著父母問東問西。
生活中的很多家長碰到這樣“精力旺盛”的孩子多多少少會有些“頭疼”。但盧柯的父母很有耐心,在盧柯發問的時候,他們會引導盧柯透過閱讀和思考自己尋找答案。
久而久之,盧柯不僅保持了超高的求知慾,還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初中時,盧柯愛上了物理和化學兩門課,但六七十年代的甘肅,教育水平並不發達,教育資源也相對落後。
盧柯並沒有接觸到很好的學科教育,化學和物理兩門成績也相對一般。不過總成績優異的他還是在16歲時考入南京理工大學。
父母考慮到盧柯的興趣和發展前景為他選擇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的專業。但當時的盧柯並不明白“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是什麼,所以對此興趣缺缺。
不同於許多孩子上了大學就開始放縱自己,面對陌生的專業,盧柯雖然沒什麼興趣,但也選擇了刻苦學習。
圖書館和實驗室是盧柯大學時的“根據地”,漸漸地,他在不斷掌握專業知識、探索科學奧秘中發現了材料學的魅力。
後來,在進行畢業設計時,盧柯在動手參與的過程中確定了自己想要鑽研材料學的心意。有了想要去做的事,盧柯對學習更上心了。
畢業時的盧柯沒有選擇分配工作,而是選擇了考研。他的英文並不好,為此,他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備考。
備考的日子是痛苦而又枯燥的,不過盧柯既沒有一味地死讀書,也沒有自欺欺人式地放任自我。
當時流行《射鵰英雄傳》雖說盧柯也迷上了這部劇,但他還是恪守自己的時間表,每天學習工作到晚上十點,中間“追劇”休閒娛樂,哪個都沒落下。
不僅如此,面對自己的短板——英語,他把英文原版的專業書《位錯引論》翻譯成中文,這樣一來不僅熟悉了專業知識,英語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02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的1985年,盧柯順利以綜合成績第一進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師從金屬材料學專家、中科院院士王景唐教授。
讀研期間,盧柯依舊保持著備考時養成的良好習慣。不上課時,也會選擇自學。由於物理的底子不夠紮實,進入更高層次研究的盧柯漸漸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受限。
為此,他找來物理學專業書籍自學,由於太過用功,甚至把書都翻爛了。就這樣,三年的時間裡,盧柯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刻苦鑽研,在科研上逐漸摸出了“門道”。
1988年,即將碩士畢業的盧柯有了一個去日本讀博士的機會。在那個年代,能出國留學是人人羨慕的事,畢竟出國了就有機會留在國外,哪怕是等事業有成了再回國執教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是出國追尋更好的生活,還是留下繼續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研究?面對人生岔路口,盧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選擇繼續留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讀博。
幸運的是,盧柯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奈米材料。並與此結緣,開啟了自己漫長又光輝的科研生涯。
立志做一名優秀科學家的盧柯在讀博期間,對自己研究的領域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和熱愛,不僅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還發表了十多篇高水平論文,並於1990年畢業留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助力研究員。僅半年後,盧柯憑藉出色的能力成為副研究員。
1991年,盧柯被公派至德國馬普學會金屬研究所做高階訪問學者。在德國的日子裡,盧柯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前沿知識。
他始終覺得“缺什麼就要抓緊時間補什麼”。在意識到自己的熱力學知識不夠時,他二話不說就找書從頭學起。學完了就嘗試運用到實踐中。
他還用熱力學方法對自己的研究做了一個系統計算,並以此為切入點發表了論文。後來,盧柯透過研究發現了英國科學家研究的Ni-P非晶合金晶化產物間的位向關係方面的錯誤,他撰文加以修正並提出非晶態金屬的新的晶化機制。
文章一經發出,就被專家們稱為該領域十年來最有價值的文章。因為科研成績斐然,盧柯後來被破格提升為教授。
03
兩年後擔任博士生導師,而這一年,盧柯才剛過30歲。1999年,盧柯成為國際奈米材料委員會唯一一位中國籍委員。
200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2003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盧柯年僅38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後來他又先後被德國、美國等國家科學院增選為外籍院士。可以說,這位完全由我國培養的科學家真正帶領著中國材料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別看現在的盧柯在奈米材料領域是科研“大牛”,剛開始研究時,他也經歷過很多挫折和失敗。
1997年,盧柯開始從事表面辣米化研究。1998年在參加一場學術研討會時,盧柯興奮地和偶遇的國際學者談論起自己的研究進展,卻被對方一盆冷水潑下來。
原來,盧柯的研究早在國際上被其他人研究發表過了,相較而言,盧柯所謂的進展並沒有什麼新意可言。
這讓盧柯備受打擊。是繼續循著這個方向鑽研,還是就此停手換個角度研究?盧柯決定,先跳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找到了那位學者所說的文章及相關資料,仔細學習分析,找到自己的差距、看看對方的研究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進而“為我所用”。
當跳出來在更大的視野下看自己的實驗時,盧柯彷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樹上的果實。
隨後,他和學生重新投入到實驗中,從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只有盧柯小組在從事“結構材料表面辣米化”技術研究。
孤軍奮戰的他們在2005年做出了第一代樣品,但樣品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盧柯陷入兩難境地。是放棄以往的思路方法,重新找路徑,還是繼續改進?
思來想去,盧柯意識到,必須放棄。但要在大目標不變的前提下放棄。
04
就這樣,盧柯扔掉了第一代樣品,拋開了之前的原理,換個思路又帶著學生做了五年。不過現實往往比想象的更殘酷,盧柯的團隊又一次失敗了。
五年的努力竹籃打水,雖然讓人喪氣,但盧柯堅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自己的思路也是對的。在他看來,科研必然有失敗的風險,在這條路上必須學會戰勝自己才能抵達終點。
盧柯選擇繼續往前走。對他而言,做科研就是海灘上尋寶,如果只去撿貝殼,那這輩子就是這個高度。但他選擇找準地方挖下去,終於,他挖到了材料學領域那顆耀眼的珍珠。
盧柯的團隊研發出一種梯度辣米結構樣品並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上,引起業界極高的關注,獲得了極大的讚譽。
團隊的“表面辣米化”研究,也從一開始的不被看好,到後來的引領潮流。2015年在美國材料學會甚至還專門開會研討 “梯度辣米結構材料”。
2020年,在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儀式上,盧柯被授予“物質科學獎”,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儘管早就名滿天下,盧柯始終堅持在科研和教學的一線。把科研當作終生追求的盧柯最無法容忍的就是不嚴謹。
有時候學生拿來的資料模糊或者不夠精確,平日裡溫和的盧柯都會一反常態地加以斥責,要求重寫。
他常對自己的學生們說,科研最怕不精準,粗糙結果的發表不僅會讓自己走彎路,還有可能誤導其他人。
不僅如此,深知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帶來巨大商業價值的盧柯,擔心太過功利的心思會影響團隊科研氛圍,始終沒有把手伸向科研之外的領域。
在盧柯心中,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就要心無旁騖地一心做研究。在他的培養下,先後有70多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碩士研究生走向材料學領域的研究崗位。
談及退休後的生活,盧柯表示,自己還是會選擇回到年輕人中去做科研,一直到自己再也做不動為止。
盧柯用自己的經歷展現了一位職業科學家的風骨。從天才少年讀大學到成為最年輕的院士,再到後來研究成果獲得世界認可。
盧柯的一生彷彿開了掛,但不可否認的是,所有的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盧柯一路走來也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付出了過於常人的努力,對於這種優秀的職業科學家,我們更多地是敬佩與尊重。
你怎樣看待盧柯的科研生涯?你想對現在仍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人說些什麼呢?歡迎關注並點贊轉發,讓我們一起在評論區討論一下吧。
--END--
子牙童趣人物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