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既是國家科技部對我們研究成果的認可,也是對我們後續工作的勉勵和鞭策。我們會繼續系統深入地做好相關科研並注重轉化,努力把研究成果從實驗室推向臨床,服務大眾。”近日,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公佈,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於君接受了南都、N影片記者專訪。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和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於君此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帶領團隊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關肝癌自然史、發病機制、診斷和防治研究”專案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也是她繼2016年後再次獲得該獎項。據介紹,此次的獲獎團隊由香港中文大學胃腸和肝臟科的五名教授組成,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簡稱NAFLD)領域進行了長達18年的系統性研究,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不但讓大眾更全面瞭解NAFLD,更對該領域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作出巨大貢獻。
此外,於君同時兼任十餘所內地大學的客座或名譽教授,受她指導的學生遍佈內地及香港的各大院校、醫院和科研機構,不少正擔任骨幹及領軍角色。於君在採訪中向南都、N影片記者表示,香港科研人員在國際化視野、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可以與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團隊形成優勢互補。她期待在國家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的大趨勢下,大灣區內各城市的科研要素能夠進一步融合,促進基礎和臨床醫學研究的協同發展。
【專訪於君】
“兩次獲獎都是團隊基礎科研和臨床科研力量共同奮鬥的成果”
南都:此次是你繼2016年後第二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有何感受?
於君:消化道腫瘤中的胃癌、大腸癌和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佔所有腫瘤的近40%,威脅著眾多國人的健康,研究這三種消化道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從而找到有效的早期診斷和早期防治措施,是我們團隊一直以來的重要課題和使命。2016 年,在沈祖堯院士的帶領下,我作為第二完成人,憑藉“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專案獲頒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研究歷時15年。
而本次獲獎是為表彰我與團隊在脂肪肝和脂肪肝相關肝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由於肥胖使肝臟內積聚過多脂肪,為目前最常見的慢性肝病,影響著全球15%至40%的人口,包含不同的肝臟疾病,從最早期的單純性脂肪肝,發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並有機會演變為肝纖維化甚至肝癌。香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相對西方化,NAFLD的發病率較早即與西方接近。因此,我與團隊18年前便開始對其展開系統性研究,全面推動了針對NAFLD的預防、早期篩查、診斷、疾病階段評估及治療藥物的研發,對NAFLD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於我而言,兩次獲獎都是團隊基礎科研結合臨床科研力量共同奮鬥的成果,是團隊共同的榮譽。獎勵既是國家科技部對我們研究成果的認可,也是對我們後續工作的勉勵和鞭策。
南都:你帶領團隊對NAFLD長達18年的系統性研究歷程,給你帶來怎樣的收穫?
於君:我們此次的獲獎團隊來自同一個腸胃及肝臟科,是一個由基礎研究人員和臨床研究人員組成的有機整體——我們從臨床發現問題,經過基礎研究的深入探索找出答案,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在造福患者的同時發現新的課題,繼續探索。
這種團隊的合作模式是有關課題能夠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的前提和保證。目前,我們的研究成果已被納入14部國際最具影響力的NAFLD預防及治療指南,並牽頭制定了《亞太地區NAFLD的診斷、篩查、評估以及治療指南》。我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及肝臟科研究範疇亦在U.S. News全球最佳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列亞洲第一,全球第13名。
於我個人而言,18年來最大的收穫就是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科研人員,他們如今作為骨幹及領軍人物活躍在廣東等內地省市和香港的各大院校、醫院和科研機構,組成了科研梯隊的新生力量。本次獲獎團隊中,就有一名僅34歲的青年科研人員。看到新生科研力量的蓬勃發展,我倍感欣慰。
“期待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間科研要素的進一步融合”
南都:你和團隊成員與內地同行有哪些交流合作?
於君:我們此次獲獎團隊的各位教授都與內地保持著密切合作,從邀請內地青年學者到香港進行訪學和培訓、聯合培養研究生及舉辦國內外學術交流會議,到專家學術互訪、合作申請研究課題、聯合發表學術論文等。團隊成立至今,已與30多所內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亦為國內訪問學者及交流學生提供了40餘項開放課題。
我本人兼任內地十多所大學的客座或名譽教授,也積極參與到國家的科研專案和醫學事業發展中。其中,我受聘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客座教授,積極為中山一院承擔建設的廣東省國際精準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出謀劃策和引進人才。目前,該研究中心的發展蒸蒸日上,吸引了20多位國際頂尖高校的青年學者加盟,不少人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南都:越來越多香港科學家及科研團隊加入、牽頭國家重點科研專案,你對此有何切身體會?
於君:近年來,在國家支援下,科研經費實現“過河”,香港科學家和團隊得以更密切地參與到國家的科技戰略當中。作為國家科技部於2013年批准成立的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的團隊共主持和參與了7項國家級科研專案。這也使我們可以更加緊密地與內地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助力香港進一步發揮在國家科技建設中的作用。
同時,我也期待,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鼓勵兩地科技和學術人才交往交流的大趨勢下,大灣區內各城市的科研要素能夠進一步融合,以便科研人員、經費、資料、實驗材料和樣品的更便捷流動,促進基礎和臨床醫學研究的協同發展。
南都:你與團隊對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有何規劃?
於君:事實上,除本次獲獎的NAFLD和相關肝癌研究,我們團隊在腸癌、胃癌和肝癌等方面都有系統深入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尤其在微生態和腫瘤領域的研究,已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我們會繼續系統深入地做好相關科研並注重轉化,努力把研究成果從實驗室推向臨床,服務大眾,使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得到早診和早治,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此外,培養年輕科研梯隊也是我十分重視的工作。我一直認為,一流的科研平臺以及和諧愉快、團結互助的科研氛圍是利於年輕科研人員成長的良好土壤。作為老師,我須做到言傳身教,指導學生在醫學前沿領域找到感興趣的方向,隨時解決學生遇到的科研問題,及時糾正課題方向並鼓勵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
南都:對香港未來的科研發展,你有何期許?
於君:近年來,國家及香港特區政府接連出臺了一系列科研創新政策,為香港的科研人員營造了更好的科研環境。而香港科研人員在國際化視野、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具備一定特色,可以與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團隊形成優勢互補,為國家科技發展提供人才以及高質量科研成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作出貢獻。
我也希望香港科研人員能抓住當下的機遇,不斷吸引和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相信作為東方之珠的香港,在國家發展蒸蒸日上的局面下,一定能在科研事業上取得更好的發展,邁向更加璀璨的明天。
出品:南都即時
採寫:南都見習記者 翁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