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沈振亞教授團隊完成國產TAVI瓣膜J-Valve上市後全國首例臨床應用。 江蘇省衛健委供圖
中新網南京11月10日電 (沈大雷 邱浣敏)“我們‘二十年磨一劍’,建立了缺血性心臟病細胞治療的新理論新方法,就是希望能為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帶來新希望。”11月10日,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蘇州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沈振亞教授說。
就在前不久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共同完成的《缺血性心臟病細胞治療關鍵技術創新及臨床轉化》專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沈振亞作為專案第一完成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頒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逐年上升,高居全球死因首位。”沈振亞說,臨床常用的藥物治療、介入支架、外科搭橋等手段僅能改善心肌供血,卻不能解決因缺血導致的心肌細胞缺失和繼發心室重構造成的終末期心衰,很多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細胞治療為解決這一難題帶來希望。但由於心臟器官的特殊性,細胞治療存在療效差異大、駐留與存活率低、移植後轉歸與在體功能檢測難等瓶頸問題,限制了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
針對上述難題,專案組歷經20載,圍繞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在理論體系、技術創新及臨床轉化三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有一例患者突發心肌梗塞,放置了冠脈支架,雖然心肌血流得到了部分恢復,但複查時發現,他的心臟已經由於大面積缺血形成了室壁瘤,心肌收縮功能嚴重低下。此外,患者多支冠脈血管都有嚴重狹窄。“患者的情況需要進行冠脈搭橋手術,但就算重新恢復了血流,由於既存的心肌細胞有限,對改善其心臟收縮功能也是收效甚微,在圍手術期也會因為心功能差出現各種心律失常。”沈振亞說。
沈振亞決定在對患者進行搭橋手術的同時,向其心臟內移植幹細胞以提高心臟功能,同時提高圍手術期的安全性。手術如期進行,患者心臟上搭了血管橋,透過血管橋,術中往心臟內注入了先前擴增的自身骨髓幹細胞。術後恢復過程非常順利,患者心臟狀況穩定,感覺良好。
據瞭解,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原心胸外科)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多年來,學科常規開展各類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透過技術創新,結合醫學研究成果轉化,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心臟大血管疾病複合技術、微創心臟外科技術、重症心臟病綜合治療技術,多項技術填補了省內、國內空白。(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