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想表達“原來如此”的時候,第一個竄進腦子的詞是日語而不是中文。
這不僅僅是語言使用習慣或文化融合導致的結果,也是記憶的“語言依賴性”的功勞。
語言依賴性,指的是如果一個人在記憶(編碼階段)和回想(提取階段)時使用同一種語言,就更容易回憶起相關資訊。
語言依賴性記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記憶現象,只是你可能沒有意識到。
心理學界是如何發現這個現象的呢?
2000年,西北大學的研究員瑪麗安等人首次將語言作為記憶提取的線索,發現精通兩種語言的人在複述回憶時存在語言依賴效應。也就是說,他們傾向於採用事件發生時的語言進行回憶。
參與這個實驗的人都是熟練的俄語-英語雙語者,他們也都在俄語環境和英語環境生活過。
研究者發現,如果用俄語向參與者提問,他們能回想起更多在俄語環境生活的經歷,並且會傾向於用俄語回答;如果用英語提問,他們就會想起更多在英語環境中的遭遇,並且習慣性地用英語回答。
由此可見,當一個人提取回憶的語言與記憶時使用的語言一致,人的記憶更容易被喚起(Marian&Neisser,2000),記憶的準確率和完整性也更高。而且只要兩種語言存在一定差異,記憶言語依賴效應就會發生,即便只是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
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我們在國內學英語通常會比在國外慢。
一方面,是因為用母語思維方式來闡述另一種語言會帶來“負遷移”影響。
負遷移指的是如果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學習,一種學習會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在學習語文,那麼語文學習就會對英文學習造成干擾。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平時可以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在回憶或是跟家裡人對話時,方言會不由自主地跑出來,而且用方言能回憶起源源不斷的故事。
參考文獻
1)Marian, & Neisser. (2000). Language-dependent recall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2003).心理學與生活.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3)王英英,朱子建,吳豔紅.(2016).記憶的動態變化:記憶的編碼、鞏固和遺忘.科學通報,61,12-19.
4)張倩秋.(2005).漢語普通話和粵語記憶言語依賴效應的系列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華南師範大學).
5)宋亞平,何靜令.(2010).“長時記憶”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湖南城市學院學報,31(1),110-111.
6)王初明.(2003). 補缺假設與外語學習.外語學刊,1,1-5.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湖南城市學院學報,31(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