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路
望兒山位於遼寧營口古城熊嶽2公里處,遼代稱熊嶽山,清初稱望海山,是中國遼南名山,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望兒山山為石質孤山,孤峰陡立,高82米,海拔高106米。南坡陡峭,由北坡石階可達峰頂,峰頂有一藏式青磚塔,建於明末清初,遠看如一位老婦佇立山頭,日夜眺望大海,盼望遠行的兒子歸來。
圖源:網路
望兒山的傳說
這裡的果鄉,原來是片大海。望兒山曾是大海中崛起的一個小島。島上住著一位貧苦的女人,丈夫在海里打魚中年身亡,留下十歲的寶兒,從此母子相依為命,過著孤苦貧寒的生活。
貧苦的母親十分重視對孩子的培養,把自己的活路都寄託在寶兒的身上,決心讓寶兒長大成才。於是,她手裡織網的梭子,白天跟著日頭走,晚上伴著月兒轉。她每天織網像大海里的波浪,一刻也沒有停歇的時候。織的網一張又一張,全都送到岸上賣了。有時,她也像男子漢那樣下海打魚,打的魚一籃又一籃,也全都送到岸上賣了。換回的錢,不買吃,不買穿,全都給寶兒買書了。買的書,一本又一本,一箱又一箱,簡直把屋堆滿了。寶兒見母親買書不易,決心為母親爭口氣。他捧起書,白天念,晚上讀;讀了寫,寫了讀。一天接一天,一月連一月,一年連一年,寶兒讀的書堆成山,得的學問深似海。
這年,寶兒一十八歲了,母親要送他去京城趕考去。寶兒向日趨衰老的母親拜了又拜,一拜不忘母親十八年養育之恩;二拜不辜負母親的希望,進京趕考一定做好三篇文章;三拜不忘母親囑託,得官以後一定想著種田打魚人。母親戀戀不捨地望著寶兒,含著眼淚道:“去吧,早去早歸。”母親目不轉睛地望著寶兒西去的船帆,那白帆由大變小,最後變成一個白點兒,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海霧裡。
一天一天過去了,母親掐指一算,過去七七四十九天,寶兒該回來了,可她卻看不見寶兒歸來的帆影。一定是出什麼不吉利的事了吧?她登上小島,痴痴地向大海里望著、望著。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人的心快碎了,她爬上島子最高的那塊岩石,再也下不來了。她飯不吃、覺不睡,整天整宿地在那裡哭。哭啊,哭啊,任憑春天的大風吹亂她的頭髮,任憑夏天的暴日曬黑她的臉頰,任憑秋天的酷霜掛滿她的雙眉,任憑冬日的大雪落滿她的身上。她哭著問蒼天,蒼天不回應;她哭著問大地,大地沒動靜,她哭得大海退了潮,哭得自己白了頭,把眼淚哭幹了,把眼睛也望穿了,最後變成了石頭人。
多少個世代過去了,滄桑變遷,海水西移,小島暴長,變成了大地上的一座亭亭而立的孤山,可憐的母親如今還在那塊岩石上痴痴張望。然而,她哪裡知道寶兒出去第三天就遇到了風暴,船翻而葬身於大海里了。
這裡的人們,念念不忘這個千古悲劇,就給這座孤山起名叫望兒山。
圖源:網路
望兒山景區
望兒山就以這催人淚下美麗動人的慈母盼兒歸的傳說而得名,是以母愛為主題而命名的天下獨有之山。中國第一個有組織的母親節即誕生於此。
望兒山景區佔地面積1.08平方公里。望兒山山為石質孤山,孤峰陡立,高82米,海拔高106米。南坡陡峭,由北坡石階可達峰頂,峰頂有一藏式青磚塔,北部有一天然拱橋,橋下有石亭,內有石椅、石棋盤等。景區內有慈母像、步母石、哺乳軒、望兒塔、報母泉、母恩池、念母寺、仙人橋、望兒山莊、母子橋、母愛世界、風範園、禮園等10餘處以母愛為主題的人文景觀,與望兒山古老的自然景觀融於一體。近年修建的慈母館是我國唯一的母親紀念館,每年來自海內外的拜母者絡繹不絕。母愛世界亦為我國目前唯一展現古今中外偉大母愛的龐大雕塑群,雕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山下新建有望兒山公園。每年5月,正當果花盛開時節,以愛母親,愛家鄉、愛祖國為主旋律的中國第一個母親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都在這裡如期舉辦。母親節倡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吸引眾多炎黃子孫來此表達思母、憶母、愛母及報效祖國之情。母親節為改革開放創造一個親善,和諧和的社會氛圍,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望兒山風景旅遊區開發建設於1992年7月,1993年5月向遊人開放,現在已經成為國家AAA級旅遊區,遼寧省省級風景名勝區,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