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寧陳氏歷經百多年的陳家大屋仍為原建築。
義學裡:
大屋往西南三四百米的山坡上,是光緒十二年(1886),陳寶箴回到故鄉,建立的一所義學,取名“鯤池義學”,後人不忘其義舉,稱為“義學裡”。
現學舍為原址重建,復原了整體外觀及部分內部場景。
義學,也稱“義塾”,是傳統社會一種免費私塾,經費主要靠所捐贈田地產生的租費。
當年的書包。
當年的課本。
義寧陳氏文化紀念苑:
坐落在故居東南的謝家坑半山腰,佔地約100畝,由石牌坊山門、陳氏家族歷史文化浮雕牆、紀念碑刻、景觀池塘、觀景亭等組成。
主體建築為浮雕牆,以“三個甲子一世家”為主題,用三部分展示義寧陳氏家族由棚民之家到文化世家的發展過程。
哲人有言:“一個民族的崛起,首先是精神的崛起。沒有精神的崛起,任何民族的崛起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民族,是由若干個家族構成的社會單元,一個率先崛起的文化家族,往往能夠引領時代的潮流。義寧陳氏家族的崛起,以其文化精神所產生的能量,被學界稱為“中國近世之模範人家”。
綜觀義寧陳氏家族史,不難發現這個家族深藏在骨子裡的文化基因。
紀念碑刻內容為陳寶箴、陳三立以及其他已故陳氏先人相關介紹,浮雕牆展現義寧陳氏家族的發展脈絡,紀念苑群山環抱,綠樹掩映。
鳳鳴澗瀑布
位於遊步道中段石壁坑,是當年去往四覺草堂必經之處。相傳古時常有鳳鳴於石壁之上,因而得名。瀑布於絕壁間傾瀉而下,狀如玉帶,周圍巨石聳立,楓林掩映,是一處清涼靜謐的天然佳境。
師生聯對
相傳陳三立與夫子一日路過鳳鳴澗。見秀美景色,夫子不禁吟出一聯:“原是風生水韻,何來鳴鳳跡”。陳三立答:“無非笑語閒愁,足慰我鄉音”。夫子又出一聯:“伐木為橋,橋木終將為竹木”。這回陳三立略一思索,道:“登山望遠,遠山之外有書山”。夫子面露笑容,環顧四周,指著滿壑楓樹再出一聯:“待等秋來千樹火”。三立隨口接著:“眼前著意萬蔸蔥”。夫子摸著三立的頭說到:“孺子可造,陳氏之幸也”
神龜望月。
客家堤堰。
四覺草堂:
在原址附近,距陳家大屋往東兩裡左右的山上,重現了四覺草堂的原貌。
同治元年(1862),陳寶箴在離大屋五六里遠的彌王山西北山腰的“四角堝”建了一個讀書樓,叫“四覺草堂”。
常與志同道合的好友在此遊憩,品茶論道,是以學問、勳業、氣節相研礪的精神之所,見證陳寶箴的思想脈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
現在,大家可在此喝茶遊憩。
大樹下暢聊天南地北。
六悟茶園:
四覺草堂前面栽種約三百畝高山茶,即六悟茶園。以善良、格局、自立自強、變通、自信、堅貞等人生六悟之意命名,因海拔較高,溼度適中,土質肥沃,所產茶葉湯色透亮、甘甜濃醇。
竹煅草茶:
竹緞是彌王峰下一個客家人聚居的村莊。清雍正八年(1730)陳寶箴曾祖從福建上杭遷來在護仙源結棚犧身開荒種蘭種茶,把從福建帶來的茶種、茶技傳授給友鄰。風燥習染滿緞茶香。
竹墩草茶既傳承了義寧陳氏祖上闖茶手法,又融入了寧紅羅氏功夫。
在六悟茶園,我們見到了園主80多歲的老母親,她就是當年在義學裡上過學的學生,至今仍常常鋪開筆墨紙硯寫字。
園主一家盛情邀請我們吃了一頓豐盛的客家飯,其中有在黃庭堅故居品嚐過的哨子。
桃裡梯田:
修水八景之一,勤勞的桃里人依山勢地形墾殖大量梯田,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延綿不斷,不同季節呈現不同的景色,大自然的美景鋪墊著傳統的農耕文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到陳門五傑景區的第一天下午,竹塅的風水,陳門的精神,客家的文化……流連忘返,不知不覺天色已晚,一戶戶的客家人早已吃過飯。老肖農家小抄給我們煮了兩大碗麵,一層面一層菜還煎了雞蛋鋪在上面。第二天晚上又是很晚,又去老肖家吃晚飯。可口,還出奇的便宜。
夜晚,寂靜的山谷,連青蛙小蟲的鳴叫也是輕輕的。
第二天清早,客家人趕著牛,跨過小河,拾級而上,耕田去了。
坐在陳家大屋大門口的老先生是陳家的族人,是修水縣的政協委員,負責管理陳家大屋。
雖然已經70多歲,仍每天到陳家大屋工作,老先生攤了一桌子的書稿資料,正在整理編纂。
這座緊挨著陳家大屋東側的房子是老先生前幾年蓋的新房,因為建設陳門五傑景區,給騰出來供景區使用了。
向老先生請教了一上午不過癮,午飯後又跑到老先生暫時租住的房子繼續請教。
巧合的是早上在街上已經認識了他的太太。
老先生經歷坎坷,博學多才,十分健談。
老兩口租住的是一座客家老屋。
第三天下午,要離開竹塅村時,正巧碰上老先生的太太從花生地裡回來,請上了我們的房車。
陳門五傑景區有四處文物,水口古石橋、陳家大屋、封禁碑林,最後轉到陳家大屋背靠的小山,見到了陳寶箴祖父陳克繩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