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俄羅斯勝利日大閱兵中,俄軍拉出一門老炮,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所使用的1937式152毫米ML20加農榴彈炮,帶有法國血統,1937年裝備蘇聯陸軍,主要用於反炮兵作戰,實施遠距離破壞射擊和攔阻射擊。全重8噸,射程17公里。該炮由斯大林涅茲S65重型拖拉機牽引,在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蘇軍一直服役到1955年,由D20式152毫米加榴炮逐步取代。中國陸軍也裝備有該炮,曾參加1958年金門炮戰。
這門152毫米的重炮主要裝備蘇聯陸軍的突破炮兵師。這是一種讓敵人寸草不生的炮兵,突破炮兵其實就是由陸軍炮兵司令部直接掌握和指揮的超重型炮兵師,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火力最強大的炮兵單位。在各類關於蘇聯衛國戰爭的回憶錄中,人們總是可以發現那些倖存下來的納粹德國老兵對於蘇聯紅軍炮擊的描述,感覺出那種心有餘悸的僥倖之情。
炮兵部隊的作戰效率,不僅取決於大炮的效能,還取決於大炮是如何編組的。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的作戰經驗表明,光有火炮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炮手的訓練水平和指揮協同都將會對炮兵作戰產生深遠影響。在1942年11月衛國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裝備了超過5.9萬門各型火炮,數量不可謂不多,但這些火炮大多數是平均分配到每個步兵軍的。歸屬炮兵司令部直接管轄的預備炮兵(總部炮兵)的數量僅佔炮兵總規模的16%,這完全不能在戰場上形成集中炮兵火力的態勢。
在1943年7月庫爾斯克戰役前,蘇聯紅軍曾多次進攻德軍的堅固防線,但都遭到了巨大損失。為了最大程度集中炮火配合步兵和坦克的突擊,蘇軍從1943年中期開始組建超大規模的直屬炮兵集團。先後組建了野戰炮兵師,突破炮兵師、火箭炮兵師和加農炮兵師。現在已經很少有獨立炮兵師這麼大的專門炮兵單位了,現在都是合成作戰的部隊。
蘇軍紅軍組建的突破炮兵師,擁有7個炮兵旅,火炮和迫擊炮的數量從248門增加到了356門。包括各種口徑的加農炮、榴彈炮、迫擊炮以及火箭炮,後來在突破炮兵師基礎上組建了炮兵兵團,每個炮兵兵團下屬2個突破炮兵師和1個火箭炮師,加起來共裝備1000門各種火炮。
1943年春,蘇軍組建了突破炮兵軍,編有 2個突破炮兵師和1個近衛火箭炮兵師,裝備火炮1000餘門。1944年開始,突破炮兵軍取消了近衛火箭炮兵師,編有2個突破炮兵師。
突破炮兵師裝備364門火炮,包括48門76毫米加農炮、84門122毫米榴彈炮、32門152毫米榴彈炮、24門203毫米榴彈炮、108門120毫米迫擊炮、32門160毫米迫擊炮和36門300毫米火箭炮。
蘇聯紅軍還組建了裝備重榴彈炮的"大威力炮兵"旅,每個旅配備24門203毫米榴彈炮,同時還組建了重型加農炮兵師,裝備大口徑加農炮。蘇軍最高統帥部炮兵司令部直屬的各獨立迫擊炮團,也合編為迫擊炮旅。
突破炮兵在蘇聯衛國戰爭後期發揮了巨大作用。例如在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對德軍柏林奧得河畔的澤勞高地進行突擊,蘇軍部署了40000門火炮,突破地段每公里正面密度最大超過了300門。在第一天的首次火力突擊中,蘇軍炮兵發射了180萬發炮彈,投射量3.6萬噸。
到了1945年衛國戰爭勝利前,蘇軍炮兵司令部共擁有15個突破炮兵軍,31個突破炮兵師,1個重型突破炮兵師,2個加農炮師,7個火箭炮兵師。
突破炮兵的一個兼職任務是鳴禮炮。從1943年開始,蘇軍紅軍啟用鳴禮炮慶祝大型戰役的勝利,首次鳴炮是在1943年8月5日,慶祝奧廖爾戰役和別爾哥羅德的解放,有24門大炮齊鳴12響。第二次鳴禮炮是在同年的8月23日,慶祝哈爾科夫解放的儀式,多達224門禮炮齊鳴20響。
隨著大型戰役的陸續勝利,重要城市的不斷被解放,蘇聯紅軍鳴放禮炮也越來越頻繁,基輔,塞瓦斯托波爾,明斯克,維爾納,布加勒斯特,里加,貝爾格萊德,華沙,布達佩斯,克拉科夫,維也納,布拉格,柯尼斯堡,柏林,這批城市的解放都採用324門禮炮鳴放24響的方式,剩餘的一些城市則採用124門禮炮同時鳴12響的方式。
在1945年9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舉行規模龐大的衛國戰爭勝利日大閱兵,蘇聯紅軍以1000門禮炮齊鳴30響的方式慶祝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的最終到來,這相當於動用了20個炮兵旅的所有大炮同時開火。
在衛國戰爭時期,蘇聯的兵工廠共生產了3.81億發炮彈,其中包括878萬發喀秋莎火箭彈。這個時期蘇聯的年平均炮彈生產數量達到了7860萬發,這些炮彈分配給了大約13.4萬根炮管(包括高射炮和反坦克炮),也就是每根炮管大約發射586.5發炮彈。
在戰爭後期,蘇聯紅軍的炮兵優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戰爭末期的重要戰役,紅軍都能在每公里戰線上佈置300門左右的火炮數量。在進攻柏林中,紅軍保持了每公里320門火炮的規模,整個紅軍炮兵手中的火炮數量在此時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赤色鋼鐵成為打擊納粹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