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世博
紫砂見證
圖文 | 網路
整編 | 紫砂中華
1915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在舊金山市舉辦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又稱“巴拿馬賽會”)。博覽會2月20日開展,12月4日閉幕,展期長達九個半月。
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屆不以舉辦地命名的世博會,總參觀人數達1900多萬人,開創了當時世界歷史上博覽會歷時最長、參觀人數最多的先河。
1915年 ,美國在舊金山舉辦“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在此次展會上,中國共獲得1211個獎項,其中大獎章57枚,榮譽獎章74枚,金獎258枚,銀獎337枚,銅獎258枚,榮譽獎227張,成為31個參展國中最大的贏家。
想要在世博會上摘金奪銀並非易事。評委由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組成,統一使用一套精心制訂的規則為展品打分。獎項共分6個等級,大獎章為最高等級,榮譽獎為95-100分,金獎85-94分,銀獎75-84分,銅獎為65-74分。
當時巴拿馬賽會參展展品達20多萬件,宜興紫砂首次亮相國際舞臺就拿下金獎,實屬不易。
其中,宜興制壺名匠程壽珍製作的“掇球壺”、範大生製作的“四方隱角竹鼎壺”、“大柿子壺”獲金獎,另有江案卿、周文伯等人紫砂作品獲優獎。
壽珍掇球
程壽珍生活在現在鼎鼎有名的紫砂村 — 上袁村。這裡有水、有田、有陶,雖然戰亂連年,災荒時常發生,但總體人們忙時務農,閒時製陶,情況相比外面的災民要好許多。因此,在紫砂歷史上上袁村孕育了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等許多名家。
程壽珍師承其養父邵友廷,技藝嫻熟,壺式掌握精準,擅長製作掇球壺、仿古壺等式,至晚年仍勤於創作。
承其所學,程壽珍的代表作便是大名鼎鼎的掇球。一代宗師顧景舟曾經評曰:“觀其傳器,少壯時基礎紮實,器皿造型掌握頗準,高出友廷一籌。”
宜興紫砂在世界上獲得金獎的記錄,最早是1910年南洋勸業會,之後是1915年的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到了1933年的美國芝加哥國際賽會,又榮獲大獎。
這三次大獎都是由程壽珍做的掇球壺創造的。小小掇球,連中三元,可謂奇蹟。不僅贏得國人喜愛,還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因此,程壽珍被譽為近代紫砂掇球第一人,其掇球被稱為“壽珍掇球”。
他曾於一壺底撰文:“八十二老人做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會曾得優獎”。程壽珍曾為上海“鐵畫軒”,“吳德盛陶器公司”,“利永公司”供應素胚,名噪一時。他也是顧景舟最為敬佩的前輩之一。
掇球壺整體造型簡練至極,任何一點裝飾都是多餘的。透過張弛有度的線條藝術,達到了中國書畫藝術所追求的“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境界。在程壽珍的手中,這把壺真正呈現出了完美的視覺效果。
掇[duō],提手旁,外加兩個“雙”。很多人都認為“掇”的意思是相加和相疊,其實,“掇”還有層意思是“採集”,或者說是選取好東西把它積累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對掇球壺的認識,一直是充滿誤解的。掇球壺的極簡主義不僅僅是“舍”,在“舍”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取”。
這或許也表達了程壽珍內心的本意,經歷了那麼多人生的苦難,還有什麼是不能捨棄的,還有什麼是畢生都一定要堅持的。這是後來的我們,都值得好好思考的人生命題。
“範大生”是社會上對制壺大家範廣善(1847-1902)、範欽仁(字承甫,1875-1942)父子的別稱。因範廣善、範欽仁父子所制茗壺均用“大生”作為壺上銘記,“大生”是他們父子公用的藝名。
他們的作品製作精美,造型豐富,民國時期就享有“千金難求大生壺”之美譽;他們所創作品連續六次獲得國際金獎,“大生壺”享譽海內外;故世人敬稱範廣善、範欽仁父子為“範大生”。
範大生的紫砂作品有隱角竹鼎壺、大柿子壺、東坡提樑壺、合梅壺、合菱壺等。
可以說,民國時期是宜興紫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黃金時期,而世博會讓宜興紫砂藝術有機會站在世界工藝品舞臺中央,向世人充分展示它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