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個民藏組織在展示藏品後,社會上有人對其中組辦方認為的元青花提出質疑。組辦方隨後發了一篇懸賞公示,內容大意是說,這件東西現在仿不了,如果能按要求一半上釉一半不上釉仿成一樣,就賞多少錢。再後來,出現了兩個結果:一是無一人應賞;二是也沒有因無人應賞而達到組辦方所期望的減少質疑贏得大眾的肯定和認可。
前不久,在民藏鑑定中,藏家對鑑定人員說,你仿一個試試,仿成了我給你多少多少錢。鑑定人員說,你這件要對,我賠你多少多少錢。此後,雙方都不敢接對方出的招,藏品是否到代,也沒有了下文。
民藏中,經常聽到,“我這件東西買的很便宜,現在仿的成本也比我買的貴,沒有人願意仿”。由此證明自己手中藏品是真品。
上述中,都涉及到可能與必要的邏輯關係問題。可能是能不能做得到的問題,具有絕對性。必要是值不值得做的問題,這是做的動力意願問題。如果現在不能仿,那就憑這一點,可以否定是現在的仿品。如果能仿,哪怕無利可圖,也不能作為判斷為老的直接依據,只能做判斷新老的輔助或參考條件,二者不可混淆。比如,元青花中的蘇料、永宣青花的蘇料特徵,現在仿的可能性就沒有,即使高仿也只能仿其極小部分的特徵,能把全部特徵同時集於一器,現在是做不到的。還有老化痕跡,也是同理,做舊也只能做某些單一的、片面的、區域性的特徵,經歷過漫長的歷史歲月老化痕跡綜合特徵指標,現在做不到仿全而集於一器。
配圖、紋飾、器型、圈足、款識等朝代紋飾特徵、工藝特徵,現在都是可以仿的。如果不對基本可以否認,如果對也不能肯定,因為這些都是輔助性佐證特徵。真正的核心,就是現在做不到的特徵。
人們在鑑定古瓷的實踐中,為了提高效率,往往採用排除法,即先找不對的特徵,只要從型、胎、彩、畫、料、紋飾等找到任何不符合的時代特徵,就可以否定。如果都符合,再透過老化痕跡來確認是否到代。這也是快速簡捷並且有效的辦法。
時代特徵與老化痕跡,是需要透過大量的、來源清晰可靠的實物標本和圖片、文字、資料等,透過融會貫通來儲存和建立完整的感知體系,在應用時便可快速呼叫並綜合分析後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