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裡描寫了那麼多神奇的動植物,原本大家都以為是虛構的,現在是越研究越覺得那是曾經真實存在的,只是被先民誇張化了而已。
不過文字始終有些難以捉摸,雖然不及《山海經》年代久遠與神秘,但各朝代的古畫中,仍出現了一些少見的動物,可以一觀。
長臂猿
在長臂猿科所有物種都列入瀕危物種名單的現在,這種動物已彌足珍貴,現存只有16種。
古時候關於“猿”的詩文書畫描述很多,如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范仲淹的“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還有畫中的各種形象。
南宋牧溪在《松猿圖》中畫了一對母子猿,此畫水墨素淨,意境簡淡凝練,兩隻攀附於枝椏間的猿身體全黑,只有臉部為一圈白色。▼
宋代易元吉《枇杷猿戲圖軸》和上圖中的猿似乎類似,畫得較為具體,畫中兩隻黑身白臉長臂猿在枇杷樹枝幹上嬉戲,一隻攀枝搖盪,常常的手臂十分突出,另一隻坐在粗大的枝幹上悠閒旁觀。
從畫技也能看出作者的精湛功力,圖中用筆勁健,用色沉著,將猿身黝黑的絨毛表現得栩栩如生,情態也極為傳神。▼
易元吉是著名的畫猿高手,在他的另一幅《縛猴竊果圖軸》中,畫了一隻被圈養的長臂猿,同樣是渾身黑毛,臉部白色,還有一點不同的是,它的手掌也是白的,這和現今的白掌長臂猿特徵相似。▼
但其實更多古畫中的長臂猿都是黑身白臉而掌不白的,且臉上白色部分特別寬泛,這種型別的在當今的長臂猿中並不存,所以長臂猿研究專家範朋飛就曾表明過一種觀點,認為古畫中的這種長臂猿可能在古時存在,但現在已經滅絕了。
麒麟=長頸鹿?
明代佚名畫家有這麼一幅《麒麟圖》,畫中一個外邦人牽著一頭脖子奇長的動物,就是這頭由榜葛剌國(孟加拉)進貢的長頸鹿,在明成祖永樂年間拉進大明朝的時候,還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驚歎。
從這幅畫上面密密麻麻的題跋可知,這是1414年鄭和下西洋時得到的進貢品,由宮廷畫家描繪,翰林學士、臺閣體書法代表人物沈度作序。
此畫被冠以“麒麟”之名,但並非說古時候的麒麟指的就是這種動物。麒麟的歷史由來已久,是中國古代的經典瑞獸,一般形體為虛構,也就是各種動物的大雜燴。
麒麟是瑞獸,長頸鹿也是不可多得的寶物,哪個朝代的皇帝不盼著在自己的統治中出現個幾隻瑞獸呢,把外來的奇異生物對標天朝的物種,來彰顯永樂盛世出祥瑞,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後我們放大古畫,還可以看到這隻“麒麟”身上遍佈網紋,據研究,這應該是索馬利亞網紋長頸鹿。對比一下,還真的很像。
芙蓉錦雞
宋徽宗趙佶有一幅著名的《芙蓉錦雞圖》,是他傳世作品中的精品,雖然有學者指出這僅僅是趙佶親筆題詩,而非其本人所繪,但既然託名在他之下了,就這麼稱呼吧。
宋代的花鳥畫所達到的高階藝術水準是受到認證的,《芙蓉錦雞圖》是其中的代表,畫中芙蓉盛開,蝴蝶翩躚,一隻錦雞回首凝視,它不僅造型準確,身上的各色羽毛也暈染得層次清晰,在富麗堂皇中透露出端莊典雅的氣質,堪稱雞中貴族。
沒錯,要說芙蓉錦雞也確實是雞中貴族,它可是我們中國特有的鳥種,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身上的羽毛相當繽紛豔麗,赤橙黃綠青藍紫具全,看著就相當賞心悅目。當然,這妥妥的是珍貴保護動物,大家把保護打在心裡。
古人對錦雞這種美麗的動物十分青睞,古畫中多有描繪,這是北宋馬賁的《桃竹錦雞圖》,錦雞、燕子、桃花、翠竹,畫得十分吉祥,據說這是千年前皇家婚禮用畫的樣稿,寓意著富貴喜慶。
元代王淵的《花竹錦雞圖》設色更為濃豔,圖畫一塊湖石,旁邊各色鮮花盛開,一隻羽毛五彩斑斕的錦雞立於石頭上,其神采簡直光彩奪目。
額摩鳥
最後來看兩隻奇怪的“鳥”,乾隆年間有個叫楊大章的畫家,關於他的資料記載很少,清史上說他“賦色修潔,可與鄒一桂頡頏,花鳥以二人為最工,其善畫人物、花卉、翎毛”,說明了他的繪畫造詣之高。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幅他的《額摩鳥圖》,明麗工整,設色明快,裡面還畫了兩隻特別奇怪的鳥。
根據御製詩得知,乾隆認為此鳥最早由荷蘭人於1587年在某海島上得到的,畢竟是中國所沒有的奇特物種,所以關於這種鳥的傳聞也比較多,但大多沒有依據。後來在1774年,乾隆在洋人商船上得到了此種鳥,也闢謠了不少謠傳,之後乾隆還讓畫家將其繪製入鳥譜中。
所以,這紅藍脖子禿頭鳥,到底是個什麼物種呢?
實際上,這種鳥很有可能是產自新幾內亞島的食火雞,一種鶴鴕科的鳥類,體型和鴕鳥有點像,個子也高大,能達到1.8米,號稱世界第三大鳥。
對比一下現實中的照片,確實和楊大章的畫相似。
看來古時皇帝也都是見識廣的,即便是本土沒有的動物,也能透過進貢或交易見到,從這一層面上也能看出朝代的實力。
古畫多奇妙,說說你看過的古畫中神奇的生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