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釣友都知道“秋釣邊”這句釣魚諺語,至於怎麼理解,估計每個釣友的理解都不相同。但有一點要注意,秋釣遛邊魚,釣點尤為關鍵,秋季釣邊,首先儘量不選擇明水,原因有兩個,一是明水中大多食物稀少,沒食物魚自然不會來;二是對於魚來說,靠邊覓食非常小心翼翼,沒有遮擋或者躲避的地方也是不敢來的。所以釣邊首選水草,岸邊有草的釣位是首選,這樣的地方食物豐富,而且有一定的遮擋,魚比較敢來覓食,而且選擇這樣的地方岸邊的人影和竿影對魚的影響也非常小。
如果釣位沒有水草,也可選擇斜坡,斜坡水深,常有食物滾落下來,深水有食物,大概只有斜坡才有,魚在深水中膽子也會大一些。如果釣明水,至少要選擇渾水。我們通常可以將這些地方作為釣位:
一、伸入水中的斜坡
這種斜坡從水邊往遠水傾斜,越來越低地向水域遠處延伸,一般坡度30至60度為最適宜,斜坡太陡很容易形成“陡壁懸崖”。在這種懸崖斜坡處釣魚,撒餌做誘窩餌料容易滾落至谷底裡去,拋竿不準很容易出現釣目穩定的情況。“陡壁懸崖”下水位很深,一般不會藏匿魚類,若是“陡壁懸崖”距岸水有十來米的45度角的斜坡,這種斜坡是很好的釣點,屬天賜,無話可說。因為魚類覓食和攝食頭由低往高的狀態,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魚類喜歡舒適仰坡遊弋的規律。如果岸水有忽多忽少的水草、草樁、蘆葦、浮漂、浮蓮水生物、矮小雜植等,那是百裡挑一的最佳釣點。
二、下風口和出水口
秋天是一個多風的季節,但是風的級數並不是很大,經常是在二級左右。風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水中的氧氣多了,魚的活躍性就會增加,所以魚就更容易被釣上來。並且風還可以帶來一些食物,這些食物大多會被風帶到下風口的近岸。
還有就是出水口,魚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逆流而上。水流動時衝擊到一些石頭,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增加魚的活躍性,魚就更容易釣了。流水大了不容易作釣,水流比較緩我們可以用正常的釣法釣。如果水流比較急,可以使用跑鉛釣法。
三、地形屬“鏵尖”的水域
鏵尖由於原生態地勢地貌的變遷而形成,在水面顯露出凸島狀的地形,有的向遠水延伸,像是耕地翻土的犁頭形狀,歷年被釣魚人稱之為“鏵尖”地。這種鏵尖地勢選擇釣位那是點著燈籠也難尋得到的,因為這鏵尖半島地形地貌特殊造就了左右兩邊魚類正常遊弋,活動、覓食、棲息成了一道門坎,猶如南北往來近岸水(或東西)的必經之路,久而久之成了魚兒的“綠色”通道。自然是釣魚人的首選之地。
在“鏵尖”上垂釣等於釣竿的延長,無論你垂釣那個方向,都是聚三面之魚,比較容易與遛邊來覓食之魚相遇,容易取得好魚獲。但是,鏵尖地宜選近、選草、選雜物、選石砬、選樹叉雜亂等近水作釣點,包你釣有好收穫,銀鱗滿簍。
四、錯綜複雜的地形
有很多的中小型水庫、湖泊、江河或溪流攔水築壩後,水下隱蔽的地形錯綜複雜,石砬縱橫、奇形怪狀,有的自遠水延伸到近岸水,暗石群沉伏沉潛,尤如水隱中的“石林”。這些交叉錯綜的水隱地形,是魚兒活動、攝食、棲息的藏匿之地,魚兒嬉戲追逐,進可防身,出可遛邊捕食、找食,有水中天險作後盾,是魚類生息無驚無擾的自由自在的“天堂”,這是釣遛邊魚的好“戰場”!
通殺誘食劑,廣譜性誘魚劑,針對:草魚、鯉魚、鯽魚等有較強的誘食作用。可新增在:窩料和釣餌使用,也可以泡製玉米粒是新增,增加誘魚效果,掛蚯蚓、紅蟲可直接掛鉤後蘸上:通殺誘食劑開釣。